今天是第四天学习《温暖的氛围》,昨天学习了磨炼倾听能力的十个方法,作者结合亲身经历,把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有助提升倾听能力的方法和避免造成失误的办法,整理成操作的事例,与读者进行了分享。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十三个方法。
十一、在准备好的资料上贴上一目了然的便签条
在资料上贴上便签,能让对方明白你为会谈做了多少准备。
这个方法作者其实一直在用,但他之前总认为向对方表示“自己为了会面做了很多准备”是耍小聪明。
在听到指导老师为了纠正节目当中自己的体形问题连续两个月一直观看自己节目时,我立刻觉得和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所以,站在倾听的立场上,作者也慢慢感觉到在跟对方见面时,如果能够把“自己事先认真阅读了对方的著作或是博客”这一点传达给对方,绝对是有益的。
十二、用“挺胸”的姿势去倾听
保持放松的姿态,才是成为会倾听的人的最基本的一步。
倾听时既不要含胸驼背,也不要挺起小肚子,同时记得把背部挺直,保持优美的站姿。在此基础上,面对着对方,把身体舒展开,这样看起来堂堂正正,让人觉得容易接近,并能留下“跟这人很好说话”的印象。
把后背伸直的优美姿势能打造出“容易交流”的好印象。
对作者来说,用“记得在我的胸口,还有一张自己的脸。”这个方法能让人从脖颈到后背的线条如同一根棍子一般笔直,从而使得人坐姿优美,谈话时心情舒畅。
十三、容易造成消极印象的动作: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在考虑别的事情时,不自觉地双手交叉抱着胳膊,有着这种习惯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即便真的只是单单在考虑别的事情,依然还是会给对方传递出跟你实际的想法完全不一样的信息。
这个动作是个最容易传递出错误信息的身体语言,必须要多加注意。
除了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这个典型的例子外,还有一些同样会给对方留下消极印象的动作:
·晃动双腿
·把玩手中拿着的笔
·摸自己的头发或指甲
·眼睛瞟向谈话之外的目标
如果察觉到自己在听人说话时有类似这样的小动作,记得提醒自己“也许会被对方误解,以为我没没有在听”并及时加以改正。
十四、不懂装懂是谈话失败的根本原因
能够跟别人坦言“自己不懂”,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在谈话中涉及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能用“关于......,我不知道。”而是说:“关于......,实际上我不是很明白。”这里面的“实际上”和“很”的措辞是关键点。
在谈话对于“不是很明白”作者给出的定义是对于需要做到对有关谈话对象专业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通过上网、看书搜集到的信息,但你却对自己能否正确理解收集到的信息这事儿没有自信。这也就是所谓“不是很明白”的意思。
这里的重点在于,要让谈话的对方明白你为了理解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也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这样做其实正是向对方传递自己谈话的诚意。
向对方适度地坦白自己的知识漏洞,反而能增进双方和亲近感,对方也会自然地产生“好吧好吧,就从这儿教教你吧”这样的心情。
虽说坦白需要勇气,但说实话才是真诚实。
十五、不要漏掉对方辅以手势的谈话
因为对方的情绪高涨到“连手势都用上”,这正是让谈话热烈起来的最关键的大好时机。
作者举例了当时的高尔夫球界传奇人物青木功在直播时在被作者提问到打球时手指甲的感觉时,青木先生讲述平时为了比赛从修剪、保养的过程,为了让观众看清楚还把手指伸到镜头前。
从中作者总结出,如果谈话对象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这一定是因为他一心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好好地传递出去。
十六、最后五分钟引导对方畅所欲言的绝招
“就这一点,无论如何我都想请教一下。”
“最后还有这一件事儿,请允许我来问一问。”
作者称这样的表达为“一招制胜的绝招”。首先,比较容易展开新的话题。其次,谈话双方能互相确认要谈的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因为意识到谈话眼看就要结束了,所以大多数的谈话对象都能“从结论出发,言简意赅”地做出回答。
对方情绪一旦松懈下来,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真心话说着说着脱口而出的事儿。
然而,堆到最后来提的问题多了可不行。有时候对方聊得非常有兴致,而你却始终找不到机会问你最想问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不过,让对方带着“今天谈得真开心”的内心满足感来结束谈话满载而归吧。
十七、把不善表达的人说的话概括之后再进行理解
对于不善表达的人有时候话太长,听到一半儿自己就开始走神儿。
像这样的“听不下去的理由”,其实也都能成为我们磨炼自己“表达能力”的反面教材。
有时候自己听不下去别人说的话,往往都是从自己觉得对方说的话“跟自己没关系”的时候开始。
因此,作者常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保持积极的倾听态度,要想着“从对方说的话当中有所收获”,所以作者养成“把对方说的内容总结成一段话来理解”的习惯。
十八、“连呼对方的名字”以打断冗长的谈话
要想成功地打断冗长的谈话,需要在连呼对方姓名的同时加入赞同对方的意见的话。
在一些场合有时会遇到讲话就像连珠炮一样说个不停的时候,这时究竟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他的情绪,又能成功地打断他的话呢?
方法之一,看着对方,试着连呼他的名字。在其中加入表示自己深有同感的话。
因为这对于用那些冗长的话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如果你表示出否定的意思,那么他会更加想要说服你,会越说越情绪高昂。
根据作者的工作经历,这种时候必须要在连呼对方姓名时加入像这样的表示肯定意见的词语。这是这上谈话技巧的关键点。
因为人在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多少会变得冷静一些。
而且听到诸如“原来如此”“确实是这样啊”“我懂您说的”这样表达共鸣的话语,内心会觉得满足,情绪比较容易冷静下来。
如果能在冗长的谈话中拿回话语权,且成功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或是自己想要谈的主题上去,那么交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十九、对语速快的谈话对象,自己要先做到“慢慢说和会概括”
对于语速快的人,作者认为下意识地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成为谈话的领跑者。
听语速快的人说话时,自己要成为给谈话的速度定步调的人。
作者认为说话快的人其实并不会意识到自己说话快,可以试着将对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慢慢地、如同鹦鹉学舌般重复一遍。第二就是一边听一边概括总结。
若用写文章来打比方,就如同把内容分项目进行总结,总结一条再来谈下一条。
二十、对腼腆的谈话对象,“提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
跟腼腆的人说话的时候,用好回答的问题来进行谈话的“抛接球”。
如果感觉到对方很紧张的话,马上说一些表示跟对方同一阵线的话。
“真的让人觉得挺紧张啊!”
“突然被问这样的问题,确实是很难回答呢。”
在句子的最后加上语气助词“啊”或“呢”,说一些体会对方的紧张或是明白他“不知道怎样回答的心情”的话,对方也会由衷地觉得“身边有懂得自己的人”,紧张也会稍稍得以缓解。
在提问时,尽量想办法让对方比较容易回答。
前面讲过的问一些“能用数字回答”的问题的技巧也是这样。尽量问一些对方能够容易具体作答的问题。
如果对方是话特别少的人,首先问一些他能够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一问一答,多反复几次。
就算是回答问题也只是寥寥数语的谈话对象,像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也会慢慢形成谈话的节奏,变得比较容易聊起天来。
二十一、能够使谈话顺畅进行的“眼神交流”
用眼神来进行交流,并将谈话的机会转给想要问问题的人。
在聊天时,会有人不是那种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谈话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若你能承担起将谈话的“球”传递起来的责任,这就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有礼貌的会交流的做法。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视线,也就是目光的交流。
就算是没有眼神的交流,及时捕捉到正在倾听的嘉宾的表情,然后想办法把“话筒”从说话的人转到听话的人的手中,这一技巧也同样有效。
二十二、用沉默去识破对方谈话中的谎言
人在撒谎或是想要隐瞒什么时,眼神看起来会有变化这事儿绝对是真的。
“眼睛和嘴巴一样能够表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举例,一次在担任大案件的调查记者时,当他和犯罪嫌疑人闲聊时他还能看着作者讲话,可是一说到跟案件的关键,他的眼睛就总是从左下方向斜上方瞟。没几天,他就被正式逮捕了。
还有一次因为得到了某一案件的绝密信息,没有预约的作者直接去找了负责人此案的副警长,当作者提出问题时,副警长把办公桌的抽屉开了关,关了开。
这期间,作者一声不吭地盯着副警长的脸。最后,作者也最终在警长处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所以,作者认为想要认清对方说的话到底是不是谎言,直截了当地问一些核心的问题是行不通的,得等对方的表情松驰下来才行。
在对方精神病松懈之后,用简短的问题去切中要害。
二十三、仅仅是点头应和,也能成为对方的“盟友”
没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用点头应和去一点点地建立信赖感。
作者在担任伦敦分局做新闻特派员时,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就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为了之后面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作者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以备今后采访他。
所以在贝克汉姆的赛事上,作者用坐在前排斜方的位置和贝克汉姆能用眼神交流并点头应和的方式传递给他一种我是你的“盟友”和“伙伴”的感觉。
作者总结说,因为再厉害、再身经百战的人,在众人面前接过话筒需要说点什么的瞬间多少都还是有些紧张的。所以,你应该积极成为你所支持的人的“盟友”和“伙伴”。
可以在面向对方时,嘴角稍稍上扬,一边倾听一边深深点头应和,对方看到此情景会觉得“这个人在认真听我说话”,从而安下心来,还可能因此记住你的样子。
说话人在放下发言最初的紧张的后,慢慢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现场听众,如果这时候和你的目光正好碰上,那便能产生让说话的人“安心”的感觉。
正所谓不露声色的进入对方视线,不经意间成为对方的“盟友”。对于那些很难轻易接近的谈话对象,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三种磨炼倾听能力的方法,从工作中总结从实践中复盘,作者是个有心人。
作为我们在职场或人际交往中的参考,通过作者的视角这些方法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明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磨练表达能力的方法。
方法指导实践,成长伴随精进。我是挹洗俏月,祝您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