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人一样,我所了解骆宾王,是始于他的那首妇孺皆知的《咏鹅》。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的视线所及,心头所感,看似随口吟来,却是满满的画面感,自然、生动、活泼。
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便把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和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写下它,骆宾王只有七岁。
如今,一首《咏鹅》,成为了今天少年儿童读物的永恒教材,甚至可以说,许多孩子对诗歌的最初印象,就是从这首《咏鹅》开始的。
这还真符合成名要早的要领,七岁便天下知!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的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后因事下狱,后遇赦。
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为其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著名的《讨武檄文》。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这在当时,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骆宾王也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遁世为僧,总之是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骆宾王出身寒门,自幼聪颖异常,被人称作神童。他还曾久戍边关,故他的作品中,亦有不少边塞诗。但他尤以七言歌为擅长,其中《帝京篇》为初唐时期少有的长篇,为当时绝唱。
唐中宗复位后,曾诏求骆宾王诗文,集数百篇。
据有关资料介绍,骆父曾任青州博昌县令,逝世后,骆宾王便移居兖州瑕丘县(位于今天的兖州市东北),在贫困落拓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如果这一史料属实的话,那么这位初唐时期的大诗人,竟与我家乡下辖的兖州市,有着一段缘分呢。
骆宾王还有另一首著名的古诗: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却因事遭诬谤,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在狱咏蝉》,正是诗人于患难之中,采用比兴的手法,写下的一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此诬陷的悲愤之情,表达了欲申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尤其是诗中的后四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更是对诗人心迹和情感的表白。也正因为此,才作为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流传至今。
一个人的一生中,写了一首«咏鹅»诗,一首咏蝉诗,还有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檄文,而且皆为传世名篇,作为初唐诗坛上的代表人物,骆宾王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