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总是让我们想起妈妈的温柔和呵护,但是否让你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世上只有妈妈的话,爸爸在哪里呢?”
反映到当下,就是典型的“丧偶式教育”,这也是很多妈妈和小朋友的问题:“爸爸去哪儿了?”
壹
根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家长普遍都有陪伴孩子的意识,但在55.8%的家庭中,妈妈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军,爸爸陪伴较多或爸妈双方陪伴同样多的家庭仅为12.6%和16.5%。
而在工作日,爸爸的陪伴时间更是只有2.9小时,妈妈为4.6小时,周末爸爸的陪伴时间平均为7.7小时,远低于妈妈的10.9小时。
“爸爸在加班”、“爸爸在游戏”、“这个爸爸不会”、“爸爸忙”...
“去找妈妈”...“去找妈妈”...“去找妈妈”…
不知何时,“去找妈妈”成了每个爸爸的口头禅,记得《奇葩说》第五季中,有道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辩题:“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这场辩论中,傅首尔表态自己“举脚”赞成这个规定:“小朋友得到陪伴,妈妈的心理恢复了健康,消失的爸爸回家了,抱怨的妈妈快乐了,家庭和谐了…”
傅首尔认为,这是一种均衡陪伴的概念:爸妈都得陪。虽然是戏谑的表达,却道出了真谛。
尽管家庭分工不同是现实存在,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伦理对父亲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过分强调父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而弱化了他的家庭功能和教育职责。
爸爸似乎就等于上班赚钱、养家糊口,“忙”成了爸爸们的专属权利,可是陪伴孩子,真的不是爸爸或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贰
实际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担任的角色缺一不可。
研究表明,与长期父爱缺失的孩子相比,有父亲陪伴的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技能,其心理适应能力更佳,较少出现心理困扰。
父亲的鼓励支持以及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1、 父亲对孩子性别认知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赫塞林顿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女孩缺少父亲陪伴,可能会造成性别认知混乱,缺乏性别认同感。”
例如大哥成龙的女儿吴卓林,经历过一系列的离家出走、自杀后,18岁公开"出柜",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与大她12岁的女友结婚。
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会讲,在孩子性别认知发展过程中父亲的重要影响: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发展处更多的性别认知行为,而女孩能在与父亲相处和爱护中获得安全感和认知异性品质的参考。
缺少父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更高概率的出现认知上的缺失。
2、 父亲对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谈到教养孩子,常会听到一句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在孩子个性发展过程中完全有着不同的影响。
母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多数温和,更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相对也会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而父亲则更会鼓励孩子独立、成就,会采取剧烈和冒险的行动,多数是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互动,能够培养孩子勇敢、独立的个性品质。
在与父亲的互动中,能够让孩子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逐渐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叁
11月30日,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去世,在葬礼上,小布什发表了备受瞩目的悼词,他讲老布什是“一个儿子或女儿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父亲!”
悼词中有一段很值得分享:“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和好曾祖父。当我们开始走自己的人生路时,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也非常支持我们。他鼓励、安慰,但从不操纵。我们挑战过他的耐心,但他总是用无条件的爱来回应。”
做一个有原则的爸爸,“严父”并非唯一的选择,你的愤怒可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亲近你的孩子并且做出合理的沟通和要求,会让你的孩子在认知和情绪方面发展的更好。
做一个有爱的爸爸,尊敬老人、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爱你的另一半。当夫妻之间有良好的关系时,和孩子互动时都更积极正向;而糟糕的夫妻关系,也会让孩子在学业、情绪及行为动作上存在更多的隐患和风险。
做一个团结的爸爸,这里就要求妈妈也要有团结的意识。妈妈要有意识的放手,鼓励爸爸多于孩子互动,敢于让他犯错,爸爸要有合作的意识,与妈妈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建立共同养育的观点和信念,双方“组团”养娃。
父亲的陪伴和教养
对孩子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
他的作用并不能被母亲代替
各位“忙碌”的爸爸们
请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多陪陪孩子
TA的成长不只有妈妈,同样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