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影片《可可西里》?
先从电影的角度来赏析此影片。
倘若真要分析此剧的艺术手法的话,《可可西里》其实并无太多艺术手法,因为它只是在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压抑在4.5万平方公里,甚至比台湾还多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不可承受之生命之轻。
若说日泰之死,是为影片结构上的画龙点睛。那么刘栋之死,便是GRRM式的戏剧之死。然而不同的是,马丁笔下的尽是虚幻,尽是玩弄人物,而陆川笔下的刘栋,则是剔出了所谓黑色幽默,呈现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一种在苍茫大地上被流沙吞没的无助。你看到的是震撼与扼腕,而陆川告诉你,他只是在诉说一个切实的轶事。
现实总是最残忍,何奈多数不被关心。
影片的全部拍摄,均是位于海拔3800米以上。呼吸困难、晨夜头痛、呕吐头晕等症状,时刻伴随着每一个拍摄人员。陆川为力求真实,甚至在可可西里最高峰布格达尔峰6200米处取景,据传,在拍摄后期,原本百人的拍摄团队,因肺部感染、心脏病发作、环境压力大等,走的走,逃的逃,最终只余下约六十人。
因此,我很钦佩那些豆瓣上随手打差评的文青。他们应该是中午刚起床,便捧杯星巴克,点开电影,看罢给个一贯地贬低,以体现自己学识的渊博,然后晚上等着吃妈妈做的饭。
年轻真好。
说回电影。
日泰的原型是谁呢?
杰桑·索南达杰生于1954年,197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族人,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于1992年创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西部工委),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的工作。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藏羚羊,但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影片中巡山队长的原型,即是索南达杰,当然延伸开来,英勇的扎巴多杰亦是。
1994年1月18日夜,在一次无人区巡视过程中,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抓获了18名盗猎分子,在押送歹徒过程中,因为寡不敌众,遭到了盗猎分子们的突然袭击,索南达杰大腿动脉不幸中弹,失血过多,英勇牺牲。由于当夜气温极低,索南达杰的遗体被冰冻成了握枪的姿势,俨然似一尊冰雕。
毋庸置疑,索南达杰是英雄,但他也是个凡人。他当初进入可可西里,只是为了规范当地矿产的开发,可后来,他发觉开矿的人一并在猎杀藏羚羊,因而,他很快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保护藏羚羊身上。
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索南达杰说过,可可西里必须要死人,是盗猎分子死,还是我们死,无人知晓,但死人是必须的,死了人之后,人们才会重视可可西里。
感佩索南达杰的同时,我亦感激陆川导演,是他忍着艰苦恶劣的拍摄环境,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可可西里:有那么一些人守护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没有经费,生活自理,却为了守护这片净土,甘愿付出生命,消逝在荒疏的沙漠中。
......
波兰时间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申遗项目通过终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可可西里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可可西里也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国家注意到了这片疆土,并通过多年的努力,让世界都注意到了这个地方,这也带动了中外更多资金的融入,更好地建设与保护了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代表美丽的少女,而保养得娇美的少女,自然会吸引无数的人前去一睹为快。
太多人渴望去可可西里朝圣,脚踏辽阔的平原草地,仰望漫天的星斑闪烁。
太多人希望去到那片土地,感恩英雄,涤荡心灵,净化灵魂。
然而,多数人终究只是过客,观光、瞻仰后即离去,回到原来都市烟火的生活。剩下的,只是生在长在可可西里的人,世世代代,感受着可可西里那无尽的苍茫与无言。
(完)
本文首发于同名知乎:薄荷味高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