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7日,上海市171所民办中小学集中进行2017年度秋季学期入学面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部分学校将家长也列为考核对象,要求其填写背景调查表,有些甚至以家长样貌作为学生入学的标准。
事实上,在许多相对发达的城市里,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像上海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许多相对优质的民办中小学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追捧。“高报名,低录取”的情况使得家长只能默默接受这种奇葩的录取办法,更导致这种现状持续蔓延却无人问津。
这种奇葩录取形式的背后是此类优质民办学校的“过度膨胀”,即使面对着高额的学费,家长依旧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入这些学校。
其实,很多家长都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哪怕遇到再多“艰难险阻”,家长的选择也只能是接受,就算削尖了脑袋也要为自己的孩子挣得一个名额。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去忽视这种现象的蔓延。尽管没有明文规定说学校不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背景调查,但是此类民办小学的行为已经违背了“维护中小学生教育权益”的基本原则,上海市教委回应称,将对有关学校的负责人进行追责,同时核减下一年度招生计划。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父母们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固然是好事,但是绝不能让人利用这种心理去进行一些违背法规的事情,否则就违背了父母原本良好的初心,让家长寒了心,让教育变了质。
确实,学校会采取这种措施也是因为报名的人数远远地超出了录取的人,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但是由于校方的无知和社会的一昧地趋从,导致这种现象不断蔓延,最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并招来了“杀身之祸”。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本身没有错,只是这些学校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如果学校打着教育的幌子去做一些侵犯学生权益的事情,那么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教育本身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变态比较”的手段。希望这些学校可以清楚自己的定位,要以教育为己任,不能带坏社会风气,为教育事业真正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