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没去小舅家,原因是舅舅舅妈都在距离200公里外的J县喂猪,在才子之乡读高中的表弟以及在深圳工作的表妹都直接去了那边,我们能看到的是表妹发在亲友群的一家四口幸福的笑脸和通过微信发送的新年祝福。
除了小舅外,曾是养猪专业户的大舅、三姨父、小姨父也纷纷转型,因为他们经营十年以上的猪场由于坐落在村庄中不得不拆除,唯一还在支撑的大表哥因为当时养的母猪还没产崽,还可以等到今年六月小猪出栏,但拆除猪场仍是不可避免,这是大势所趋。
小舅在去年九月提前在地广人稀的J县租了猪场,签订了十年以上的租赁合同,从而可以继续做自己的老本行——养猪;而辛苦了二十多年的大舅刚好趁此机会卸掉这个让他早起7000多天的“负累”,三姨父开始专心帮助儿子打理经营得还不错的小吃店;小姨父则是将在县城一边务工一边照顾上高三儿子的小姨叫回家,在从猪场改成的鸡场继续他的养殖“大业”,他不知道除了养殖,还能做什么。
距离我们村约800米远的一个猪场,现在已经基本废弃,风嗖嗖地通过破落的窗户吹进空无一猪的猪圈;另外还有一个就在村周边的猪场,从玻璃和塑料薄膜夹杂着的窗户中可以看到里面一排排的架子上,站满了咕咕叫个不停的鸽子。
类似的情况在整个县比比皆是,就像二十多年前,农村开始逐渐变得不再每家每户喂猪,猪栏变成堆放秸秆等杂物的地方,养猪成为专业大户或是小户的事业与生计。
接下来农村养猪专业化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弱小的幼苗长成参天的大树,再到行政力量参与下的转型,以及希望能实现的新崛起。
第一阶段:小试牛刀,初成气候
大舅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早的一批养猪专业户,那时已有部分家庭不再花费大半年的时间与粮食将小猪仔养成可以出栏的肉猪,而包括我家在内的大多数家庭还在继续养着,因为反正家里会有一些剩饭剩菜,还有就是碾米时的碎米和米糠,田里也有一些猪草等辅食,如果只养两三头猪需额外消耗的粮食还是比较少的。
这时专业养猪户比较少,养殖规模也比较小,参与者主要是那些头脑比较灵活,且有一定的技术支撑者(比如学过农业的、干兽医的),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开始专业化集中养殖。
此时养猪的周期比家庭小规模圈养有所缩短,但仍要五个月,排放出的猪粪对大面积的乡村来说等还是比较少的;各式沟渠与小溪等水源还是清澈的,不说能继续喝到山泉水,但小伙伴们摸个鱼、洗个澡,村里的女人们洗个衣服还是可以的。
事情的转折从猪贩子们不愿意到散户家庭收购肉猪,过年杀猪分肉的事情变少,猪老板们挣到了让普通农民睁大眼睛的钱开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