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且潮湿的隧道里,一群苦工正在辛勤劳动。
3月中旬来到这个工地,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天,他们已经分不清昼夜。这半年里见到阳光的次数屈指可数,通常是在老板送饭的时候,让他们有力气继续工作,偶尔有其他人揭开洞口盖子看一看,唏嘘几句便又盖上了。老板送饭也不同其他工作场所每顿、每天这样送,而是心情好的时候想起来还有人在为他工作,就往隧道里投一些他自己吃剩下的,或者多余的快要腐败的食物,甚至是已经腐败的蔬菜和水果。
苦工们的祖辈也是做同样的工作,这个职业是世袭制,没有人能替代他们。所以,他们早以习惯这样的生活,饱几天,饿几天,从来没有人可怜他们。能吃什么完全取决于老板吃什么,总好过什么也没得吃。这也造就了苦工超强的适应能力,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食物口味,转换工地几天就能全力输出。
比如,上一个隧道工程在成都平原,那里的地质属于沙壤型,苦工最喜欢这样的土质,因为挖掘起来比较轻松,进度快,老板高兴就会给他们好一些多一些食物。而现在这个工地就要艰苦许多,这个工地的土壤属于黏土型,干旱时泥土硬得像石头,雨季时又经常塌方。这样的地质给苦工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挖掘费劲,灾害频发,进度自然就慢,进度慢老板就不高兴,给他们的食物就更少更差。不过苦工们并没有罢工,而是继续挖掘,经验告诉他们,万事开头难。
苦工们适应饮食习惯的能力如同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一样强大。老板是广东人,苦工就跟着吃过期荔枝;老板是东北人,苦工就跟着吃过期白菜;老板是宁夏人,苦工就吃过期面粉;老板是四川人!!!等一下,苦工有点担心四川人和湖南人、还有那些喜欢吃大葱大蒜的人成为他们的老板。虽然苦工适应能力很强,但他们依然不能接受辣椒、葱姜蒜、油、盐、橘子皮等比较冲的食物。这或许与他们的地下工作环境有关,少一些调料多一些健康。
可是命运总是捉弄着苦工,世界那么大,他们却偏偏成了我这个原生四川乡巴佬的部下。好在我是个心系员工的老板,在招聘他们为我工作之前了解过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辣椒、葱蒜等刺激的食物剔除出了苦工们的食谱,并且为他们准备好了地道的腐殖土和碎纸片以便他们更好安身。
半年过去了,苦工们的劳动初见成效,家里的果皮纸屑变成世上最好的、无毒的、不伤害植物的肥料。花园的花苗和种子收益良多,这是苦工们的功劳。也许某一天,一个新品种月季会以你的名字命名。
谢谢你,我的苦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