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在某群聊看到一场关于语言问题的讨论,有些感触。讨论的大致内容是围绕费孝通先生所讲到的一段话——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没啥问题。比如从时间上看,汉语标准语确实有简单化的趋势。比如比较难发音的入声消失了,造成了很多原本不同音的字变成了同音字,如“权利”和“权力”的第二个字古代是不同音的。还有词汇、文字等方面也能找到简化的例子,例子略。
有一位书友说:“对这个结论我并不理解,讲汉语的人数够多,为什么汉语比英语要难?”
针对这种疑问,我想说的是,语言是否简单化,是纵向(按语言学说法叫“历时”)比较得出的结论,而非横向(两种语言)比较得出的结论。两种语言孰难孰易无法比较。
汉语是孤立语,形态变化简单,但是语法规则复杂。比如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不会根据性、数、格、时、体、态的变化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是汉语规则很难于解释,比如词语重叠问题,能说“赵薇大眼睛”,能说“赵薇大大的眼睛”,但不能说“赵薇大的眼睛”。要问为啥,语法学家也难得出定论。
而英语则是屈折语,形态变化复杂,但语法规则简单。比如我们学了动词的时态变化,就知道进行时加ing,过去式加ed(像cut之类的词变化特殊,但毕竟是少数,从略),就像医生要穿白大褂行医,警察要穿警服执行公务。有了服装的限制,谁是做什么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方便做事。
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这类的语言可能入门有点难度,但越学越容易;汉语入门时好像没有那么多规则,但越学越难。不过我们还是不能一概而论哪种语言简单,哪种语言难。
有点扯远了,回到费先生的原文,他说“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这里的“简单化”是就一种语言的发展历程而言的,不是说两种语言孰难孰易。
接着,在群里一位书友又提出一种观点,大致意思可能是人们在交流时,如果不结合具体场景,只按照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那么真实的信息会减损。(大致如此,我概括的不一定准确。)发言人按照论点去理解费老的那段话。
这个观点也是合理的,不过……抱歉,问题在于跑题了。可能接触过语言学理论的人,不大会去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
什么是“语言”,大致定义如下:语言是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那什么是“言语”,人们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说的话或写的话叫作“言语”。
怎么理解呢?汉语、英语、日语、吉尔吉斯语……都是“语言”,而人们用这些语言说的话、写的文章,我们在家里、单位或其他场所说的话是“言语”,我们说鲁郭茅巴老曹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其实这里的“语言”也是“言语”而非“语言”。
有人说,搞语言学的怎么竟玩文字游戏呢?“语言”、“言语”这俩词不就是69颠倒吗?区分它们有啥意义?
区分“语言”和“言语”对语言学来说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会不知道我们到底研究的是个啥。比如研究“把”字句的文章,研究副词“还”的文章,都是研究“语言”的。再如研究诈骗电话语言特点的文章,研究某个作家语言风格的文章,则是研究“言语”的。
费先生的原文“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这里讨论的是“语言”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文中的“语言”替换为“汉语”,指的是一种由为一个民族的人交际服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单位构成的符号系统本身的特点。
而书友论述的“语言文字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场景去理解,信息会减损”,这里既然提到了“场景”,所论述的就不再是“语言”而是“言语”了。
浅薄陋见,期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