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就说说今天上午的示范课《散步》。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散步》是统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至爱亲情”第6课。该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和语气,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含蓄的表达了浓浓亲情。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提升期,所以应该通过互动来调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文字热爱语文热爱文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掘本文主旨,感悟亲情。
3,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三个方面:
(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意境美。
(3)感受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法学法
体现生本课堂,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增加学生的互动体验,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美,人性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1,设情境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和声演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同时可以感受和营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情感对接,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和合作探究,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桥梁。导课中我特别强调“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玩三次角色转换,立体式感受散步的魅力和一家三代的亲情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活动应该是最能点亮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点的手段。所以我在导课时,就强调了“玩”,让学生放松,为下面的环节蓄势。
2,配乐接力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令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境中才能引导他们去探寻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去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真情实感。所以我设置了体验参加《朗读者》的第一次角色转换。首先在理论上告诉他们,真正的朗读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应该做到“三关”:字词关、情感关、推广关。然后让学生亲自参与接力朗读,在体现主旨的最后一段达到了全班诵读全员参与。
3.从“朗读者”到“艺术人生”,让学生体验一把作家瘾。通过三个问题的访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矛盾冲突和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氛围。同是也挖掘出了多元主题――和谐、爱、责任、热爱生命。
4.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题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充满了正能量。通过拍公益短片的方式,学生过了一把导演瘾的同时,也挖掘了主题,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两个动作描写和一个环境描写)。
学生的情绪高昂,积极地探讨文本,去揣摩和品析文字的意境,其中一组四个小男生一直在讨论酝酿,还询问我们可以演一演吗,我给了一个建议,可以演无声的,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当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左边研讨最后一段的时候,四个小男生实在按捺不住了。勇气和创新只有在展示的时候才可以发挥高效和潜能。所以我就限制一分钟的表演机会。可是在演的时候,他们还是忍不住表现欲。我只好让台下的学生当导演,揣摩哪些地方可以再剪辑再二次拍摄。可以说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环节,但是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课堂上有互动有参与有体验,我觉得我还是很欣慰的
5,链接生活,书写真实
“情满而溢发”,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兴致盎然,角色体验很成功,但是我们最终的角色还是学生,所以最后的环节,我让学生拉回现实,去做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的人,给家人做饭,打扫卫生,一起散步。只有真正的用心去做才可以真情实感,文采飞扬。这就达成了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传承美德!并将文本和生活链接,读写结合,这种小练笔应该成为语文课的常态。最后是把我自己创新的小诗,其实就是文本的再次提炼和情感的再次升华,同时可以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榜样引导。
板书设计上是一个动态的呈现,第二个环节内容把握上,我完成了“花心”和“四个花瓣”;第三个环节主题挖掘上又完成了“两片叶”。
四,教学评价。
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一直重视朗读和感悟,常用竞赛法激励学生训练学生要读出了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思路清晰,能巧妙地创设情境,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在这个板书设计完成的时候,我缺少一个总结,比方说“正是尊老爱幼的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的承载,才有了我们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话,课堂就有了深度。还有一个缺点是在最后一段赏析的时候,为了给那四个小男生腾出表演的时间,我对文段字词的赏析有点少了,而且还是宣兵夺主的自己把文章深意说了出来,违背了学生主体的课堂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