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是本质,是指导思想,是高于现实的核心观点,是你想要给受众传达的核心。而创意,则是洞见的表现形式。当你能够产生一个洞见,它是可以成为你人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让你突然就能理解别人的行为,或者明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工作中的洞见比较少,鉴于我过去的经验,在人情世故以及感情的洞见会多一些。 在感情里最大的洞见来源于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一定会主动的。这个洞见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东西,而不再盲目。在人情上的洞见也有很多,包括关系是等价交换,所以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光对别人好是没用的,而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在金钱上的洞见是,花该花的钱。该花的钱在于在有限的能力下,能够让自己升值的钱。在职场的洞见是,报酬的价值不在于工作时长,而在于不可替代性。 所以,努力去获得洞见吧,有了洞见之后,看问题的角度能透彻很多,思路能开阔许多。
本书中除了不断地通过广告案例去阐述洞见的定义,还花了很多篇章告诉读者洞见可以怎么产生。比如,摆脱同质化、调查、亲身经历、曝光发声 。
关于移动指针,作者告诉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一鸣惊人,尝试在某些领域取得一些微小的进步,或者在某些方面精益求精,最后整体出来的效果都会令人大吃一惊。思考哪些环节(洞见)可以移动指针,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于洞见的洞见:最重要的是去行动,在广告圈,大多数策略都是拍脑袋,像我这样,冥思苦想了几个小时,偶然自己迸发出、或者同事的一句话激发了我们,就感觉找到了那个point,既是insight。远远不够。do老大哥告诉我们,还是要去调查的,当然也不能全部靠大规模的调研,甚至是大数据(我认为那些只是facts)。真正的消费者洞察,来自于理性的数据、分析,和感性的认知、理解。需要你的脑袋和你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当我们买一个文案,实际上是购买他的经历。
另外一个层面,你知道,任何事物都需要洞见,解决任何事情的方式都依靠我们对问题和现象本身的洞察,然后才能解决它。所以本书也完全适用于各行各业,起码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这个来自于总统第二选择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