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人。小时候看电影,故事里的书生身着长衫,头戴方巾,斯斯文文,白白净净,秀秀气气,说话轻言细语,礼节周全,要多爱慕有多爱慕。
长大了,依然初心不改。偶然在路上碰上一人,戴着眼镜,抱着书本,免不了要多看几眼,也不怕唐突了别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人总爱在上衣口袋里插支笔,甚至两支、三支,这是身份的象征。遇上了,可不是多看几眼的事,而是崇拜得五体投地,恨不得把他的笔拿来插到自己口袋里。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里读书的风气很浓,尤其是一个女同学,放学路上都拿着一本厚厚的小说在看。我羡慕不已,东找西找,硬是从柜子顶上找出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小说,每天放学在路上看,旁若无人,乡亲们惊讶地问:“你这小妹子,这么厚的书你看得懂吗?”我自豪地回答:“看得懂呀!”乡亲们也是很欣赏我的吧,他们应该也是喜欢读书人的。封建社会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呢。
现如今,读书的风气反而没有以前浓厚,路上、公共场合很少见到拿书、看书的人,倒是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的人。但我今天看到了复旦大学的一个视频,安静的食堂里,学生用过餐后,食堂就变成了图书馆,大学生们变戏法似地从包里拿出书笔,不时地看看写写,教学楼的走廊上也到处是读书学习的人,连外国人都被带动了。
犹记得2020年,我妹妹去山东孔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感受最深的就是那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公园里、操场上、走廊边,到处是读书的身影。哪有什么孤独可言,猛兽总是独行。
这才是最靓丽的风景,这才是高等学府该有的模样,这才是中国的希望。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朗朗的读书声,鲜有人手拿书本,这算什么学校呢?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是优秀的,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他们每人每年平均阅读64本书,而我们中国年人均只有5.5本,他们获普利策奖、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最是书香能致远,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入你的血液,只需一个触碰点,就会喷薄而出。
看遍世间繁华,最美的风景不是绚烂的花开,而是手捧书本的你。
愿我们满身书香,灵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