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在苏州观前街闲逛时忽然发现有一个名字叫得月楼的酒店,我一下子想到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上海滑稽团拍摄的老电影《满意不满意》和《小小得月楼》,里面讲的都是得月楼饭店的滑稽小故事,很搞笑,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这两部电影时有两个深刻印象,一是笑的前仰后合,二是对电影里面的什么肉丝面、阳春面、还有松鼠桂鱼,馋的流口水。
我快步走到得月楼门口,门口的橱窗上就出现了对得月楼的介绍,还有《满意不满意》和《小小得月楼》的电影海报,原来这里真的是拍摄电影的现场呀。我用贪婪的目光把得月楼的外观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决定第二天中午来这里就餐。
晚上回到我们住宿的酒店休息时,我特意又把过去的老电影《满意不满意》找出来用手机看了一遍,里面好多内容我都记不大清楚了,毕竟年代很久远了,里面有一个贵妇人很阔气的点一道菜松鼠桂鱼,才两元钱一大份松鼠桂鱼,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第二天中午我和女儿匆匆赶去得月楼吃饭,走进大堂,很小的门厅,直接上二楼,二楼拐角处就是当年拍摄电影的地方,现在还是老样子,只是桌子和椅子和大厅里的各种灯饰和摆设都很现代化了。我俩指名要了和电影里一模一样的松鼠桂鱼,服务员报价是188元一份,我很惊讶,感慨通货膨胀和钞票的贬值,心里不禁对当下的经济状况和楼市如此疯狂有了深刻的体会,想想当时买套房也许就是几千元钱,看来,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能和通货膨胀赛跑,让财富不流失。或者,当时把钱花掉,或是读书或是旅游或是享受生活,都比把钞票放银行要保值。由此想到现在,历史在重演,怎么样把握好自己辛苦的汗水赚来的有限的钞票需要智慧和经济头脑,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场,一点一滴就能悟出很多东西来。不说了,赶紧点菜,三菜一汤,加上一碗阳春面,味道不错,我俩吃的干干净净,终于体验到了电影里的人物那种生活了,心里很满足。这顿饭对于我来说是吃感觉,不是吃饭。我女儿就像我的妈妈,很理解我,点的菜超级到位,尽量满足我,我很感动。
想到了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爸带我去上海住了一个月,住在上海国际饭店,当时是上海最豪华的饭店,中午带我去吃饭,有烤鸭和各种美食,一顿大餐也才十几元钱,现在不要说在上海的饭店用餐了,就是在我们这个五线小城市吃顿便饭也要上百了。钱真真切切是在快速贬值。去年我和爸妈弟妹又故地重游,发现如今的上海国际饭店是如此破旧和低矮,里面的陈设也变成博物馆那样的陈列了,好多银质餐具都是宋美龄等当时的社会名流在这里用过的,被精心保护起来,陈列在每一个楼层,有厚重的历史感,耐人寻味。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做了一次大手术,是在当时的河南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郑大一附院,住了一个月院,请专家教授做的心脏大手术,出院时的结账单我妈妈一直保存着,有一次被我无意中看到,不禁惊叫起来:“妈,我住那么长时间的医院,连带手术费才40元钱”,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记得那一年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还没出院,就天天坐在病床边看窗户外面一车一车的担架里都是伤员,有时候我跑出病房,和我感觉有亲切感的小伤员交流,知道他们是从唐山来的,那时,我还不懂这种残酷,只是觉得他们说话好洋气。
一眨眼已经过去42年了,钞票早已贬值的不像话了,只有各种优质的建筑依然坚挺着,它们默默看着这个奇怪的世界,孤傲的样子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如果在42年前谁能拥有它们,那可是相当有经济头脑的人,如今更是大富翁了。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纪录片,里面讲荣氏家族的一位大小姐,那年她六十多岁了,终身未婚,她说在她满十八岁时父亲送她的生日礼物是在美国一个大城市的市中心的一栋楼,好像是曼哈顿,这栋楼让她一生都很安逸,全部用来出租。那是何等的睿智呀。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只会省吃俭用,以不花一分钱为荣,觉得花钱是一种罪恶,攒点钱就存银行,只有一直干活劳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稍微享受一下生活,就有罪恶感。好像生命被浪费了,被虚度了。生命不息,工作和劳动不止。“出去旅游更是乱花钱,哪儿也没有家好,就在家”。唉,闭关锁国,好愚昧。根本不会算经济账,不懂理财,用杠杆撬动大蛋糕更是闻所未闻,什么通货膨胀,什么通货紧缩,一概不知。我们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孤陋寡闻只会让我们越来越闭塞,久而久之,智商下降,一代一代就这样陷入怪圈里,越忙越穷,越穷越忙,辛苦存的钱莫名其妙缩水也不觉得奇怪。要想摆脱贫穷最终还是要依靠教育的普及和对外交流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思维局限,懂一些经济学知识,向有卓越成就的人学习,我们也许一辈子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无限的去接近这个高度,天空很大,我们为什么不能展翅高飞?一切皆有可能。
渴望财富,想过悠闲生活,是人性。值得理直气壮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