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来了!”张彬老师别具一格的打招呼方式,瞬间减轻了我因为自己不得不带孩子过来参加学习的重重顾虑。
“子轩,不可以乱动这里的所有东西哦!”我表情严肃地警告自己8岁的孩子。
“可以明目张胆地动,为什么说是乱动呢?”张老师说。
我的心里马上有一个声音回应道“因为这里不是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不属于你的当然就没有权利随意乱碰啦!”
突然,我觉察到了一些什么?
是的,此刻的我被一个叫做“教养”的道德观念给绑架了!
不得不承认,我怕孩子的任何看似不那么妥当的言行被看在眼里的其他朋友们认为是“没教养”。或者更有可能是,我怕自己被别人认为是个没能力教养好孩子的妈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反而感到轻松了不少。
好吧!就这样,随他去吧,无所谓了!因而随后才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去。
什么是心理咨询?
什么是心理治疗?
咨询与治疗的区别是什么?
在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关于“正常人”与“异常人”的判定标准的议题,触动了我的神经。
是啊!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正常人”,什么样的人是“异常人”呢?有同学提到了曾在咨询师课堂上学到划分标准,比如许又新教授的“病与非病三原则”等。问题是,那是绝对准确无误不容置疑的吗?
当张老师说到“标准”本身就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时,我顿时不再执念于所谓的“标准”。
接着,老师抛出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毕生需要反思的三大视角:
1对人的理解
2咨询资源
3目的地。
我又开始浮想联翩:
如果说一个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将决定他会使用何种咨询资源带对方达到某个目的地的话。那么对于一个人而言,他对自身的理解也将决定他会以何种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于一个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对自己孩子的理解也将决定他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人生……
突然觉得,这三大思考问题的视角不仅关乎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理念,同时也关乎到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值得人人终其一生去深入反思。
有关罗杰斯与他的《橡树种子》的故事带给我不少启发:
每个人带着各自不可复制的基因借由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值得被爱和尊重。然而事实上又怎么样呢?放眼天下皆是以“灵魂工程师”自居的狂傲之徒。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盼学生成为高效学习机器的老师,希望来访者如己所愿自以为是的咨询师……大部分人既不屑于认识自己本身的样子,又不乐意成就别人活成他们本身的样子!Why?
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而郁郁不乐。因而当老师说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越清晰,别人对他的评价对于他的影响就越小”时,我很快便意识到自己目前处境的症结所在。看来,我的确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来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了!
最后阶段,老师分享的关于自己女儿的经历,也带给我一些思考。她对待女儿的态度使同为人母的我感到羞愧难当。是啊!要求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必须人见人爱,时时彬彬有礼,处处面面俱到,确实是一个极不符合人性也不合乎情理的苛求。那一刻,真想对自己的孩子发自肺腑的说一声:“对不起!宝贝”
走在回家的路上,满心欢喜!因为在关于如何看待心理咨询方面,如何对待自己方面及如何养育孩子方面,我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