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晴
秋老虎是夜间凉快,但是一上班就有点酷热——没啥云层遮挡,阳光直晒办公室的玻璃,养仙人掌最好。
回到工作日子,时间就成了模块化堆叠,我成了搬箱子的运输工。只能在箱子和箱子之间的空隙重挤出些许流淌的光阴。
本篇内容以近日冲浪所见、朋友随笔引发的思考为主。
1.
“时间的奥义——不是时间追赶着万物,直至消亡;而是万物在消亡之中,产生时间。”
2.
“今天看成公绥的《隶书体》,看到一词,【挽横引纵】。即,横画要后挽着向前推进,纵画向上牵引着向下运行。毛笔的笔杆和书写方向是相反的,而现在的书写工具是相同的。”
这一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之前听【可一】老师讲隶书入门:想往右写,笔先左走(一小段距离),再往右走;想往下写,笔先上走(一小段距离),再往下走。这么看是技法。
然后我马上联想到筋膜张力体系的结构:假使我们现在抓的不是笔,而是做扩胸运动或者是游泳时把水往两边拨开,又或者是小马哥把牌桌上的山一样高的筹码从中间拨开(以便看到对方的脸)……这些都是向外的运动,使用的肌肉以伸肌为主(粗浅说是人体背面的、非正面的肌肉)。这么做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既然目的是往外,那动作就往外。把笔杆当作拖把,只是一个小一点的尺寸。
关键之处来了,假设我们在做往外的动作(右手抓笔字往右写),先加一点往内的动作(右手抓笔字往左写),这时候内侧的肌肉(屈肌)也可以被牵引起来,妙!
健身的人都知道,锻炼最怕就是一边肌肉大一边肌肉小,或者前面厚后面薄。这种“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细微动作调整,可以大幅度调动因单向运动而“摸鱼”的肌肉结构,实现左右、前后的张力水平保持接近。
这样的话写字写很久都不会累,因为筋膜系统内的各个部件都有活动空间。同时字也会比较“正”——通过身体上的“正”,来达到精神上的“正”——这不就是孔老夫子的“六艺:射”嘛!
最后我的朋友感叹:“突然明白了毛笔和钢笔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了,是“使力”不同。这个时代也是。”
3.
“我们常常觉得路是向前走的,走得越远迈得步伐越大越好,此时路是一条直线。
但最近觉得,走个蚊香状的曲线最好。一直有个中心点。能勇敢的回头,但是不停息的向外延伸。让人捉摸不透的易变可核心从未改变。知道了循环的秘密,也知道无止境的魅力。包容一切,联系一切。”
这段话很妙,似乎是一种“回旋”?既不是被甩出去,也不是绑在原地。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里似乎暗含“事情只有一个可能”的说法。之前我自己的操作是在反方向加一个力,然事情有前后缓冲的余地。没想象到还可以加纵向的、垂直方向的力。根据牛顿的操作,两个合力,形成一个“圆”。妙妙妙。虽然还没想到什么具体用途,但这个象已经很有启发性。
4.
“改命”。
这个话题很容易陷入搞迷信。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乡里有个人算命很准,但有次给一位老太算命却失败了,而且怎么想也不明白。算命先生当时给的批命是“这辈子没有儿子”,但是若干年后老太却多了个儿子。
这个事情经过了四五十年后才澄清:老太年轻时候恰逢贫苦年代,救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孩子。但那会大家都吃不饱,还要多养一张嘴更是不可能,救得了一时,济不了一世,于是把孩子赶出门。但是老太还是隐瞒下来,每天做饭喂一点,平时就挖树根野草,最后把孩子拉扯大。老太后来结婚生的几个孩子都是女儿。但是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长大后把她当妈,十分孝顺,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儿子”。
这个事情看起来真的十分微妙。老太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子,但效果上确实是有个儿子。她虽然没有“儿子命”,但她救了一人,又“补上”了这条命。
(原文记不起是哪里看的,可能是“一只鱼的传说”公众号?)
5.
“获得好成绩非常简单”——就是“我今天非把这东西弄明白了不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