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的专业解释中对“被动攻击”的表达是: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ve)是用消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以此来「攻击」令Ta不满意的人或事。
我想到了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类比:非暴力不合作——不产生正面冲突,但也不配合。
面对急吼吼的父母,孩子往往显得更加的拖拉和磨蹭。或许他们意识层面并没有攻击父母的意思,但行为上已经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面对严厉不好沟通的上司,员工有时会对工作产生怠慢、磨洋工、表面服从暗地抱怨……
面对情绪激愤的伴侣,另一方采取冷处理、离场或“对事不对人”不表达情绪的态度……
还有面对不断催促“你说啊”、“你说啊”的情况时不表态的缄默……
什么时候需要采用“被动攻击”呢?
如果说情感能够顺畅地表达是一种健康的表达方式的话,被动攻击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表达态度的方式。
通常使用“被动攻击”技能的是权力地位较弱的一方,以避免正面冲突为目的进行表面的配合,当面不敢或者不愿意或者不忍心……总之无法对上位者说“不”,选择违心地应承。
愤怒的欲望依旧存在,得不到舒缓,以伪装后的得体形象出现。
如果时间足够,或许我们还能想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现象: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丈夫便以更多的加班进行被动攻击——“不是我不想回来,而是工作太多。”;家长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只要动点脑子,多点认真,你就能考到好的分数”,孩子却一次次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
而我们对自己的被动攻击呢?这就更有趣了,我能想到的最典型的便是“抑郁症”,攻击向内,让自己对整个生活提不起劲,吃不好睡不好,仿佛做什么都是错,什么也不想做。
不知你看到这些文字时会想到什么,我写着写着就想停笔了,换被动攻击为主动关爱,留些时间给自己,享受静谧的夜空、轻幽的音乐,放空一直思考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