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两人渊源可不浅,早期有知遇之恩,师生之谊,后来又政见相投,诗酒欢会,同时两人都曾在颍州做官。
欧阳修在颍州写了《木兰花令》多首,这里列出其一: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四十三年后,也就是1091年,五十六岁的苏轼来到颍州做知州,和韵了这一首词。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苏轼到任颍州时是八月下旬,此时已是深秋,因此称“霜余”。深秋是枯水的季节,那年又是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了大水季节的宽阔。
水落有声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偏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就要归结于他当时沉浸在缅怀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欧阳修曾在颍州做知州,最后终老于此,苏轼泛舟的颍河也是欧阳修当年经常游玩的地方,一时间苏轼感慨万千,思绪波涌起伏,这就使得颍河人格化了。
正如他当时在《祭欧阳文忠文》所写:“清颖洋洋,东注于淮,我怀先生,岂有涯哉!”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正当作者怀念至深情时,河上传来了歌声,什么歌声呢?“醉翁词。欧阳修自号醉翁,这里的醉翁词指的是欧阳修在颍州任职至退休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这些词在当时以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依旧传唱,足见”颖人思公”。现在三十年前的歌人们还知道几首?
欧阳修任职期间,不仅文采传世,而且地方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来疏浚颍州河道和西湖,因此人民至今怀念他。苏轼来颍州距欧阳修到颍州已经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如电光一闪而逝。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四十三年,弹指即逝,苏轼又感到人生如“草头秋露”,圆润通透,流转如珠,但转瞬即逝。后面一句借用了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仍用此意。意思是十五日的月亮还是圆满,而到了十六日,月轮就要缺了。总言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最后两句,苏轼巧用了与恩师的交情,以及欧阳修和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了怀念欧阳修的伤逝之情,情意深挚,哀思入骨。和我同样“识翁”的,只有那湖底的月亮了。苏轼是与欧阳修交情匪浅,而湖底的月亮,则是因为欧阳欧阳修居颍州时多夜游西湖。
苏轼这首词按照次韵的要求,为了告慰恩师,用了欧阳修的原韵与风格,所写的地点也是相同。但和韵是一种作茧自缚之诗法,难能不一定可贵,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曾经对苏轼这首和韵词作了批评,说是“害于天全者多矣”。但是这首词却写得自由活泼,浑然天成,大获成功,这是因为他对欧阳修心向往之,感情真挚,同时他学识丰富,文才横绝一世。
苏轼与欧阳修两人相隔四十几年前唱后和,二词均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