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腊八节气,那天,我去参加一个上海文学爱好者的线下读书交流活动,地点就在我家附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加文学聚会,虽然我在18岁时就给当时最牛的文学杂志投过我的第一部小说,(自然是被退稿的),也算半个有过文学情怀的文学迷。
我腋下夹着本鲍威尔的自传慢悠悠地走在襄阳南路上,时间还早,虽然有点寒气逼人,但我并不着急进入室内,感觉自己的视线和周围的熙攘环境产生了一种类似摄影上的景深感。
也许因为进入了腊八节,快过年了,街上突然热闹了许多。腊八粥的热气似乎都弥漫到了大马路,送快递的车子载着满满的年货在我身后不断穿过,不远处的店门口,排队买网红奶茶的女孩们拿着手机在谈论他们的“日本蛙”的笑话……
快到聚会点了,这时候我心里暗自希望能够碰到一个也夹着书的谁,我们相视一笑,然后走进同一个地点。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爱文学的人到底有多少呢?今天的文学沙龙到底会有多少人参加呢?他们各自都会是怎么的人呢?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聚会呢?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聚会,据说是喝酒、打猎,然后吟诗。那应该是热闹非凡,豪气万丈的场景。所以才有了李白的《将进酒》这样的不朽名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朝时流行斗茶,文人大多精通煎茶和建窑瓷器。那个时代便产生了颂咏风花雪月的宋词。也是特别的风雅。
我又想起了更早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等七贤在竹林里喝酒、纵歌,抒发情怀、指点江山。那又是何等的激情?
今天,我能有什么期待呢?
聚会的地点在襄阳路的一家啤酒屋的阁楼上,几张简约风格的座椅,没有易拉宝、没有任何饮料食物,只有大家各自带来交换的一些书籍,这也许是我参加过的最简洁朴素的会场了,人数则是我最喜爱的“9”,整整9人出席。
大家开始介绍带来的书籍,顺便聊聊各自最新兴趣所在。
Keywest谈了他最新在研究的关于小说的结构,他的《文心雕龙》也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不用他介绍,我都能看得出,他是那种满怀文学梦,立志文章惊天下的激情派文学爱好者。
“那方星空”正如他的网名,是个科普爱好者。他一开始谈的书叫《上帝与新物理学》,不过,没过多久话题就天南海北地扯开去了。他极其丰富的知识面以及精准优雅的语言,使我感觉到这样的交流会真是赏心悦耳。
群主辞游也是池水颇深,什么话题都能接上。文学的、宗教的、政治的,科技的,就是对金融有些淡漠而已。他还随身带了好多书.....
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刻,我却开了小差。我突然想到了很久很久以前,那是只有红宝书和八个样板戏的年代。也是过年前,我在清扫床底时,突然看到了一只红色的木板箱,打开一看是满满的一箱书籍,那其实是母亲中学的课本。
那时我大概小学三年级,这箱图书让我了解到自己周边以外的世界,一个有格林童话那样缤纷多彩的世界。在那个无趣的时代里,我小小的脑袋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有时偷偷讲给弟弟妹妹和其他小朋友们听,我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网红”,在他们那虔诚的小脸上我看到了我的力量。
即便在那样的时代,依然有人热爱文学。我,则怀揣热烈的文学梦一直到大学毕业。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我一直在文化领域工作,但和我的文学梦却越来越远。
感觉现在看到的都是令人厌烦的文字,孩童时代的那些叫我寝食难忘,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的书不知去哪里了……
可是,为什么还要来参加文学沙龙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思索了好久。
是的,我现在是在拨开文字寻找真正的文学。文学,是人类中某一种人群的本能需求,类似思维的水源。
水,总是需要流动的。寒冬可以让它变成冰。但只要温度一回暖,水就要潺潺流动,无法堵塞。
虽然我喜爱的好多作家不知何故沉默起来,不过,今天的读书会还是给了我些许安慰,文学可能会冰冻一段时间,但终究会如滚滚长江之水那样向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