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报道,说房前屋后,尤其是非人为存在、越砍越生的植物,要特别注意,植物的自然选择性极强,是不会乱生长的,高大长寿的植物就更不会乱生长。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我家后院紧挨屋角有一棵老榆树。树干有两个大人合搂那么粗,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有碗口粗了,粗略估算也有八十年了。老榆树树干很粗,树冠的遮阳面积足以遮住半个后院,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榆钱随风洒落在附近长出的新树亦是郁郁葱葱,相望而立了。
它高大得需要仰视,却只是寂寞而孤傲地直立着,远远看去,有着遗世独立的傲骨,又显得卓尔不群。父亲在世时常指着老榆树念叨,这棵树啊,生来挺实,长得又遮天蔽日,这是树的风骨,也是我们家的门风。物换星移,流光飞转,树的年轮在一圈圈扩展,伴着我们从懵懂孩童进入不惑之年,竟然莫名对这棵老榆树生出一抹敬意。
母亲说,这棵树是我们家的救命树。
七十年代,每年春天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天从树上捋榆钱成了我们弟兄放学后的常活,母亲将捋下的榆钱洗净拌少许玉米或高粱等杂粮面,放到锅里蒸熟,就成了我们的主要食源。有时候实在饿了,就攀到树上捋上几把榆钱直接充饥。父亲也曾说,三年大饥荒,每年榆树上的榆钱和叶子全都被我们家吃光了,只剩下赤裸裸的树干,要是没有这棵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棵树,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和使命,榆钱当粮食吃,榆树叶喂猪喂鸡喂羊,树枝晒干烧火,如伞如盖的树荫挡住了风沙、遮住了盛夏的烈日,树荫下成了大人们茶余饭后的集散地。春荣秋枯,这树上树下洒下了多少童年的笑声,芳华已逝,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绚烂的晚霞,袅袅的炊烟,静谧的乡村,多美的一幅油画!这几年,长大的侄子侄女各自离家外出,每每在临近家的时候会不自禁地朝着家的方向遥望那颗苍翠伟岸的老榆树,老榆树俨然成为了我家的一个标志,看到了那棵老榆树,就找到了家。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年轮如何增长,对老屋老榆树的情结,已经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