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落幕不久的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的当选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惊呼是黑天鹅。在特朗普和希拉里两位候选人的竞选过程中,小伙伴们回想一下,他们说过的什么话,让你至今还依然记得?
学习者1:特朗普好像说要建长城。
学习者2:特朗普说要把移民赶出去。
学习者3:特朗普说…
大家好像都在说特朗普说过什么,都忽略了希拉里说过的话?
为什么有些事情、有些别人说的话,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有些却不能?
《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就告诉我们这里面有什么套路:因为能让人过目不忘的事情往往具有粘性。
就比如,特朗普说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造长城,而且这费用要墨西哥来承担。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在远一点,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顿当年在竞选时有一句最著名的口号“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重要的是经济)。
还有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10年内,我们要人类送上月球并把他平安地接回来。
所有的这些让我们记住的事情都遵循让创意更有粘性的原则。这本书介绍了让创意更有粘性的6个法则,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法则,也可以让我们的观点,紧紧粘住别人的心。
游戏环节
在开始之前,小伙伴们先做了“猜歌曲”的游戏。由一位敲击者从以下歌曲列表中敲出歌曲的节奏。
歌曲列表:国歌,祝你生日快乐,小苹果,千里之外,双节棍,童话,一闪一闪亮晶晶,两只老虎。
由另外一位小伙伴歌曲敲出的节奏来猜出对应的歌曲名。
在一片欢乐搞笑的氛围中,大家敲得不亦乐乎,而猜歌曲的小伙伴却是一头雾水,无辜状。
在欢乐的气氛下,拆书家“不合时宜”地跑出来说: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游戏吗?有人研究这个游戏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想知道怎么回事吗?我们来看下今天的第一个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一)
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游戏而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敲击者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的单子,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挑选一首,把节奏敲给听众听(通过敲桌子)听众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游戏中听众的任务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试验过程中,人们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只猜出了其中的2.5%:120首中的3首。而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
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而听众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辨出乐曲,敲击者会对比感到震惊:难道不是很明显就能听出来吗?当一个听众把《星条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敲击者的想法可能是:你怎么会这么蠢呢?
做一个敲击者很难。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样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独立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对于我们来说,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
敲击者/听众实验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CEO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政客和投票者、商人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都可以看成敲击者和听众,所有这些群体之间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但是如同敲击者和听众一样,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当一个CEO讨论“开放股东价值”时,他的脑中有一首职员听不到的曲子。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以及刚才我们做的“猜歌曲”的游戏,就是告诉了我们“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作者在书中说,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重演。 比如CEO在讨论开放股东价值时,他就可能被自己的知识诅咒了,他忘了他的下属并不知道这个概念。
TED的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在他今年新出的书——《演讲的力量》中,也提到了“知识的诅咒”。他说: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总是忘记‘不了解我们所熟知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很多去TED演讲的嘉宾,他们有很多人在准备演讲稿和演讲的时候,觉得自己准备地很充分了、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听众就是听不懂,所以TED有专门的团队来帮助演讲者修改演讲稿。
【A1】激活经验
大家生活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你在和别人解释一个概念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对方还是一副不清不楚的表情? 或者相反,别人和你解释的时候,他觉得很清楚了,可你就是听不懂。
小伙伴1:我的工作是HR,面试投简历的求职者,有时候在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对于他们所投的职位,我觉得已经解释地很清楚了,可是对方可能还是不太了解,我觉得这里面就像“知识的诅咒”在,我们对于该职位的背景知识不对称。
小伙伴2:我是樊登读书会××分会的负责人,在和有入会意愿的小伙伴推广推荐樊登读书会的时候,我通常会介绍,樊登读书会有个APP,每年50本书,每周你都可以听樊老师讲一本书。尽管这样,还是会有小伙伴问我,你们会每周给我寄一本书吗?
小伙伴3:这个“知识的诅咒”,让我想起了上一个拆书家在回答小伙伴提问时的情况,刚才小伙伴在问什么是货币基金时,对于刚才拆理财的拆书家来说,这个概念他已经在脑子里了,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对于提问题的小伙伴,她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我觉得这就像刚才我们猜歌曲的时候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来克服“知识的诅咒”,能够让我们表达被听众记住、有粘性呢?书中介绍了6个让创意更有粘性的法则,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一个法则中的一小点,看看能否也让我们的表达变得更有粘性一些。
R·阅读原文片段(二)
让我们来告诉你什么是“蜜柚”(如果你已经知道是什么,最好先装做不知道)。以下是我们给出的一种解释:
解释1:蜜柚是最大的柑橘类水果。它的外壳很厚也很软,很容易被剥掉。去皮后的果肉呈浅黄色或珊瑚粉色,可能多汁也可能稍稍缺少水分,味道可能是带辣味的甜,可能有刺激性,也可能很酸。
请问:基于以上的解释,将柚子汁与橙汁按照1: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饮料会好喝吗?你可能会有些许想法,可不过是模糊的答案罢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另外一种解释:
解释2:蜜柚大致是一种外壳很厚、很软的超大尺寸的葡萄柚。
这个解释相当于在你已有的概念(葡萄柚)上插了一面旗帜。当你得知蜜柚像葡萄柚一样时,你脑子里会反映出葡萄柚的样子。然后我们再告诉你其中的差别:“超大尺寸”。由此,你想象中的葡萄柚的样子得到了逐步完善。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新的概念与你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如此一来,“葡萄柚”便是那个已知的概念。让你导出脑中有关葡萄柚的思维模式,比起机械地向你灌输蜜柚的所有特征能让你更快地了解蜜柚的概念。还有另外一点,那就是回答关于柚子汁和橙汁混合饮料的问题也会更容易。你所知道的是葡萄柚汁与橙汁混合制成的饮料味道很好,所以蜜柚模式从葡萄柚模式那里继承了这一特性。
解释2提高了我们理解力和记忆力。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把新的概念与你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蜜柚式思维”。仔细想想有点类比的感觉,我们暂且就用蜜柚式思维来称呼。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没有呢?有很多。小伙伴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他上课讲的概念你就听得懂,记得住。比如大学教经济学的老师在和学生讲解交易这个概念时,他会举个例子:假设你种植苹果,我种植橘子,周围只有我们两个人,再假设我们都想吃两种水果而不是吃光其中一种,我们是不是应该交易呢?如果是的话,我们该怎样开始这笔交易呢?
这就是运用了“蜜柚式思维”,学生对于经济学中的“交易”这个概念是不知道的,但是他们对种苹果种橘子,然后来交换,是有概念的。这就是把新的概念,与学生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
再比如樊登老师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用类比这种方式。他觉得自己类比地最形象的一次是关于抽烟的事情:吸烟有害健康,但是有的人就会说,吸烟未必会死啊,你看有的人吸烟但是也活到90岁啊?樊登就运用了一下蜜柚式思维:你看吸烟就好像是逆行,逆行也未必会死啊,逆行也有可能安全到家啊,但是风险太大嘛。这样的描述是不是一下就能理解了?
还有肯尼迪的例子,在宣布阿波罗战略的时候,他没有说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太空行动战略之类的话,而是用了一个大家都听得懂的类比: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地带回来。这样大家都记住了。
【A1】激活经验
在听完拆书家的讲解,小伙伴们试着回想了一下,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看到的或者自己的,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运用了“蜜柚式思维”这样的技巧,把一个概念解释地很清楚?
小伙伴4:我觉得我的工作中有个很贴切的例子,我们在做公司的HR转型项目时,涉及到几个专业的名词,比如HRBP业务伙伴、HR共享服务中心、HR COE。我们在解释项目和概念的时候,用到了类似这个“蜜柚式思维”的方式。你可以把这个HR转型项目理解为运营一家公司一样,HRBP就像是市场和销售负责推广HR的产品和服务;HR COE就像是研发中心,负责制定人才发展、激励的政策;HR共享服务中心就像是生产制造,负责提供标准化的HR事务性工作的服务和日常运营。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这个项目介绍的很清楚了,别人也容易理解。
【A2】下一步行动
大家回去怎么用呢?在平时说话正常交流时好像用不到对吧?如果你要去做一个TED演讲,一场分享,一次拆书,或者你是文字工作者需要写文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想想如何运用“蜜柚式思维”这样的方法,让我们的分享、拆书,与受众更加地具有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