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肯花钱买书,是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赠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书是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不着痕迹。这是男女谈恋爱的的必然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
这不,前两天,朋友给我借了一本《百岁人生》,我正不疾不徐的翻阅着,忽然想起《围城》里方鸿渐的这句对白,霎时不寒而栗。尽管我可以肯定,这只是我神经过敏。
不过,这也让我有了某些启发,难怪这小子身旁总是有花蝴蝶围绕,也许他用的就是这招。那么,我是不是可以从他那多借些书回来,然后赖着不还,这样我不就有书借给女生了。
不过眼下最想做的,是对这本书再做一个粗略的分享。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我们这代人,很有可能活过100岁。从表面上来说,这是好事。可不,几乎每个人都会说生命很短暂,就算日子过得很不如意,还是会对生命报以眷顾。觉得只要时间允许,就肯定有翻盘的机会。
这倒是真的,就算我一天只赚一百块钱,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依旧可以大言不惭的对马云说:小马哥,你给我等着,我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遗憾的是,寿命不会长到足矣让我成为妖怪的地步。
以往的人生,大致可以笼统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教育、工作、退休。可是,当生命线拉长之后,传统的三阶段人生开始运转不灵。更长的寿命意味着工作年限随之延长。假设60岁退休,80岁离开人世,那么养老的时间是20年。但我们这一代人预期寿命可是100岁呀。所以,要么延迟退休,减少养老的时间,要么有很多的储蓄,足矣安享晚年。而我们大多数人,延迟退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延迟就延迟吧,若是生活完全停留在吃喝玩乐,那内心必然极度的空虚。若是老了无所事事,患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还会更大哦。
至于要延迟几年退休,才能保证拥有一个相对安乐的晚年?书里也做了精确的计算,例如每年存下年收入的多少百分比,可以维持几年的退休生活。当然,书里大多以欧美人群为例,所计算出的数据也许并不完全适应于我们,可是为养老做储蓄也是我们不得不提前考虑的事情。
当然,也会有一些朋友认为,年纪轻轻就考虑养老的事,那真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当下正是享受青春,肆意挥洒的好时光。包括我自己也是享乐主义,很少去考虑什么后顾之忧。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我们这代人必然会经历几次社会形态的变革。未来三五十年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事物,将会让我们应接不暇,难以应付,所以未雨绸缪是相当有必要的。
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可依次分为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有今天的科技社会,往后的不知道该叫什么社会了,也许是科技社会2.0,又或是高高高级科技社会之类的。
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意味着旧职业的终结,也意味着新的职业和角色的诞生。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过渡,应该是一个相对自然平缓的过程,让一个打猎摘果的原始人去种田,估计很容易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时期,让一个农民去当流水线工人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今天,让一个流水线工人去做智能编程,高级工程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做出了一些很大胆的猜测,比如未来将会出现一大批无用阶层,多数人的工作将被取代。整个世界被几家科技公司所统治。听着有些毛骨悚然,可这本身也不无根据。特斯拉和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早就在硅谷试运行,IBM的沃森机器人也早就参与到医疗诊断中,基因工程和生物科技的结合更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些,从表面上来说是为人类提供服务,但请不要忘了,商业的本质是赚钱。
当然,这一切在到来之前还属于臆想的范畴,不能妄下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们这代人不可能再像祖辈那样,掌握一项技能就能一生无忧。就业,失业,学习,再就业可能是未来人们生活的常态。
所以就算暂且不考虑养老,也该为失业做一些保险储蓄。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否真的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否有什么绝佳的策略,能保证我们在这一拨拨海浪里安然无恙呢?
书里其实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选择人类占有绝佳优势的工作。相较之下,创造、共情、问题解决、自有往来、和大量体力劳动方面,人类比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更具优势。人机相互配合的自动化领域也会是一个比较主流的领域。
当然,最重要的是平时应注重无形资产的积累,这里囊括众多,比如身体素质、人际关系、还有技能和知识的储备。
最后就是需要我们然后敞开胸怀,欢迎新事物的到来。
这不,王力宏都唱AI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