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可分两部分,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原诗】(序)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kuǎn)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zhé)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诗)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yuè)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析评一】这首五言诗作于公元423年,可与四言诗《答庞参军》对照着看。按照顺序,这首五言诗写在四言诗之前,时间跨度不大。这首诗所记述的内容较为轻松,没有家国之思,正文部分明显更明快。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这里的“来贶”是什么?似已遗佚。“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说明了两人亲密的友情。然而“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人生往往被“别离”之苦所困扰,马上就要分离了。“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诗人的感伤与杨朱类似,不仅是歧路分别的伤悲,更是感喟于晋宋易代乱世纷扰的世事。诗人的身体原本就不好,加之年老多病,语气自然很低沉,于是“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写下这首诗,也是作为分别以后彼此思念的安慰。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诗人引用了“倾盖如故,白首如新”的典故。“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如注释所言,“有客”二字足以说明陶渊明把庞参军当作了贵宾。不难想见,前者经常兴致勃勃向庞参军介绍自己林园之内的植物,两人在赏花饮酒的同时,还“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彼此见地都很高远,谈论着先哲的遗篇。
终于说到饮酒了,“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酒可以排遣忧愁,可以发泄情绪,也可以怡情作乐。作者此处想表达的,无疑是最后一种。“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作者倦于东奔西走地谋求官职,否则当年,他也不可能离开王凝之和刘裕等大佬。
“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行迹滞江山”,时局剧变,老朋友愈发地难得,经常书信往来,以排解思念之苦。的友情可以通达到万里之外,尽管行迹远隔重重山水。在这里,空间骤然拉大了,但两人的友情并未稀释。而代指书信的往往是“尺牍”“尺素”或“鱼书”等等,而以“弱毫”代指书信的诗词文章不多。弱毫,一方面是毫弱,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人弱。这说明作者已然意识到自己的年迈,但在心底里可能又不服老,“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足以说明这一点。如前面的赏析,作者是乐观的,尽管历史表明,两个人不久还会见面,作者显然不知道这一点,否则也不会写下“来会在何年”这样的句子,但他依然写下了“君其爱体素”,这句话相当于“努力加餐饭”,显然作者是乐观的。
实际上,作者的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单从序言来说,“人事好乖,便当语离”就有后世北宋黄庭坚的“人生好乖当语离”的化用,表达了对于画中王维在阳关送别的悲歌式的豪放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