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16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说17年的主题是积累,但是当时并没有展开说明。其实说到底,我也没有想好到底什么才算积累?从新年到春节,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现在就把我的认知,与你分享。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其实,我一直都不算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也讲过,曾经自己是“心态很好”的人,“差不多”就行。但是对于自己要求不严格,不意味着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没有不足和能不能接受不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害怕自己不够好,所以,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好的评价,选择“比下有余”的借口,麻痹大脑,自欺欺人。
理性&自律的知识分子倡导人Susan Kang说
避免不好评价对我们自尊造成影响的最好办法不是拒绝它们,而是给自己换一种思维模式,变成成长型思维者。“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而来,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证明自己”,而在于“发展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失败或者负面评价而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是把它们看作自我提升的好机会,更不会把当前的不足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
总听说“成长型思维”,但从来都没真正理解什么才算“成长型思维”。简单地说“成长型思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成长上。我非常喜欢Susan的文字,她最近也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斜杠青年》,我是第一时间买的她的签名预售版,强烈推荐。
说完Susan,回到我个人。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就是客观地评价自我。所谓的好与坏,都是自己的主观看法。那怎么才算客观评价呢?就是用第三视角看问题。我把自己的想法全都真实地记录,然后跳出第一视角,把文章看成是“别人”写的,“帮别人”找问题,并且思考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改善。我现在特别喜欢这种写作风格,每写完一篇反省类的文章,就感觉自己的认知又被刷新了一次。
(二)我需要怎样的积累
我在写积累,为什么会谈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是觉得,建高楼,需要把地基打好。咱们老百姓喜欢食补,讲究缺啥补啥。所以,当搭建自我认知体系时,首先要有一个客观地评价,找到问题点,对症下药。如果不进行自我反省,就很容易随大流,看大家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看现在流行什么我就学什么。但说到底,对自己帮助大吗?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我感觉自己找到了努力方向,但还是比较浮躁。我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急功近利。知道自己知识积累不足,那就多看书多做笔记,恨不得不吃不喝不睡觉,全都用来学习。可是课程根本学不完,文章根本看不完,学到的东西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掉了一地。
那说到底,我需要怎样的积累?就是找到突破点,以点带面。我之前对“进步”有个错误地理解,去年做了8个项目,今年就恨不得做10个,感觉这样才会比去年有进步。但是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味地做加法,使得自己不堪重负。李笑来老师说,努力的“量”固然重要,但是“质”则更为关键。所以,我需要积累足够多清晰、准确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建立彼此间地联系,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随着认知水平地提升,分析力、理解力也会随之增强,最终,利用能力的正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
(三)我的难题
当下,自己最大的难题仍然是时间不够用。16年年终总结发布之后,好几个热心的朋友问我是怎么安排时间,可以完成这么多项任务?我告诉她们:合理的时间规划,合理的自我管理。但我后来想想,感觉还是比较笼统。我要工作,要照顾孩子和家庭,在为数不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到底还能做多少?到底如何做取舍?
在自我管理的道路上,我仍在不断摸索,不断调整。再过一段时间吧,等我有了较好的模式,再来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