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6天
原文阅读: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讲解: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错而悔恨,那还有什么可愁可怕的呢?”
启发思考:
关于如何做一个君子,《论语》中有很多描述,而本章给出了一条非常具体而重要的方法。
“君子不忧”意味着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仁”的境界,“君子不惧”则意味着道德修养已经达到“勇”的境界。孔子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就是说,不断加强“仁”“知”“勇”的道德修养,是成为有德君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忧不惧”呢?孔子这里提出了“内省不疚”的重要观点。“内省”是自我反省,“疚”或作“疾”,通指疾病,这里引申为问心无愧的意思。
儒家重修身,加强自我反省是修身立德的重要方法,孔子相关言论有很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等,不仅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孔子认为,遇到问题首先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及时改正错误,提高道德修养,进而达到“不忧不惧”的心理状态和修养境界;如果遇事一味地怨天尤人,反而会令人反感,甚至会招致怨愤。
关于内省的内容,曾子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习”三者分别代表了为政之道(“为人谋”)、为人之道(“与朋友交”)和为学之道(“传”)三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修身要求。如果一个人坚持在这三个方面日日反省,做到“不忧不惧”,那么他就可以成为有德君子了,我们也能欣喜地感受到一种因光明磊落而产生的坦荡和豪迈之情。
先秦儒家思想显然很注重人们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求人们一切从内心出发,追求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和谐一致的境界。当人们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发生不和谐时,他们则要求人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查找原因。
这种由内(心)而外、推己及人的思维特征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处世智慧,这也是儒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当然,君子也会有忧虑的,那就是在面对更高的精神目标的时候。例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所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患”(《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君子对每天的得失,可以全然不忧不惧,但对大道的沉浮,却抱有一辈子的耽忧。
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大批德行高尚又无所畏惧的君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他们所践行和传承的“仁智勇”的中华文化精神被世代传颂,也正是我们要学习、践行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