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六岁的博比坐在桌子前面用蜡笔涂色,妈妈在旁边计划一周的食谱。
博比开始用一只脚踢地板。“别踢了,博比!”妈妈生气地说。
博比耸耸肩,停了下来。没一会儿,博比开始用两只脚踢起来。
“博比,我说了,不要再制造噪音!”妈妈又呵斥了博比。
他又安静了一会儿。但没两分钟,他又开始踢地板。
妈妈一下子把笔摔到桌子上,打了博比一巴掌,大声吼道:“我说不要再踢了!你为什么总干让我生气的事呢?你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呢?”
——摘自《孩子:挑战》第二章《了解孩子》
怎么办?
看上面的例子,妈妈很生气,而博比没有意识到会让妈妈生气。
博比有一个背后的动机理由。妈妈对博比吼叫和打他,能让博比感到成功,因为那一刻他得到了妈妈完全的关注。
他怎么会停止呢?当然不会!看看这个结果多棒!他能用这样的方法让妈妈为自己忙碌。这就是发现博比行为背后动机的线索。
博比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动机,但他的行为无意识地被这样的动机驱使,一天不下百次。而妈妈的反应恰好符合博比的需要,反过来强化了这个隐藏的目的。如果博比知道他的行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踢地板不会让妈妈生气——他还会继续做同样的事吗?他早就放弃了。
另一方面,如果博比安静地好好玩,这时候能得到妈妈亲切的微笑、满意的拥抱和赞美的言辞,那他也不会用捣蛋的行为去得到妈妈的关注。
妈妈的生气让博比感到满意,妈妈通过打他一巴掌让他停下来,显示了妈妈的挫败,她只会刺激博比惹她更生气,让她更挫败。
博比的脚表达出了他的心声:“看我!和我讲话!不要只顾埋头在你的笔记本上!”如果妈妈能看到这一点,就能了解博比的动机。他通过得到妈妈的过分关注来获得归属感。
如果妈妈能够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地处理这件事情。不断责备博比是个大错,这样博比只会不断地惹妈妈生气。
我们会在后面讨论更多的方法,将发现有许多方法可以让妈妈拒绝博比的过分要求,改善博比的行为。
加深悦荟浑南分会管家微信
获得更多精品好课信息
报课可享团购优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