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但在需要的时候死活想不起来
听了一天的演讲,但给别人分享的时候却说不出多少内容
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到年底也没完成多少。
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不断的学习,希望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但效果总是无法达到预期。
以上的问题,条条戳中我的痛点。
这也是我今天参加“吴伯凡带你清点认知”直播课程的原因所在。
临近年底,借此机会,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认知习惯做一次清点。
我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是:
破除我的学习误区;学会使用高效认知工具
1、破除学习误区:
我习惯于不断的学习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出于焦虑感,对学习有着强烈渴望,却没有多少时间用于思考。这其实是一个伪学习状态。
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源是我没有理解学习的目的。学习目的在于输出,不是存储。
只是布置任务而没有评估,就会被当作友善的建议,不会有任何结果。
学习的评估是考试,如果没有考试,学习的成效就无法评估。
老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有这样一个工厂,每天都大量进货,但因为没有完善的生产线,缺少一套分类加工系统,这样不断的把东西放进去,工厂最终变成废料场。
记忆分为肌肉记忆和普通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就会终生难忘,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得的都只是普通记忆。
在学习中要形成肌肉记忆,就要让学习和考试评估同时发生(我的理解是需要带着明确清晰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在学习中思考,目的性强,事半功倍。)
高效的学习需要借助认知的“加工系统”和“搜索系统”。
认知在结果上是一件产品,因此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连续事件。就好像堆了一堆石头,不做处理的话,再多也成不了一座房子。
2、高效认知工具:仪式感
一个东西让你觉得别有洞天,让你觉得特别有感悟,不是说他讲得有多新,而是他能够将你已有的认知、将很多的困惑,那些零零碎碎散布在你头脑当中的知识点、信息点,还不成形的观念,突然一下子有一种整合连接在一起、一下子一种成形的被完成的感觉。我们通常说这种状态叫醍醐灌顶,一般只指具体的哪一句话、哪一本书。
仪式就是特定的氛围,让你的进入一种状态,效率变得非常高。具身认知就是这样一种仪式感,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大脑完全可控,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身体的反应引导了大脑的意识,比如即使是不信教的人已进入教堂,就会感觉到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状态,一种宗教的仪式感开始起到作用。可见在不同的环境中,认知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就是境由心生。
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一年内能做的事情,却低估了自己十年内能做的事情。
有一个方法:到一年末尾的时候,要问问自己,重读了哪些书?重读的过程中带来的认知提升要好于不断的读新书。
制定新一年的计划前,回顾年初我的认知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过去我以为…,现在我知道…”这样的句式来梳理一年的收获,特别要关注完全颠覆原有认知的,新的认知。
例如:
过去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不断输入的过程,现在我知道学习是为了输出,只有能输出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到的东西。
过去我以为管理时间就是更高效率的利用时间,现在我知道时间是无法管理的,真正管理的是我的精力,是注意力,因为每天的时间是恒定的,但是注意力并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要合理分配。
过去我以为实现财务自由就是有一大笔钱足以支撑一生的支出,现在我知道财务自由是指我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收入,覆盖我的支出,从而保证自己能够自由支配时间,不再为生活所迫而出卖自己的时间了。
2018已近尾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规划来年的打算时,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问题导向,用输出倒逼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