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授丹尼尔.维格纳读到过一个关于俄罗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哥哥让小托尔斯泰呆在角落,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来。晚些时候,哥哥回来了,小托尔斯泰还坐在那儿,为满脑子的白熊而苦恼。
没法不去想白熊,这或许不是最糟糕的意志力失效的案例。但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当深入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给自控一个全新的定义,给放弃自控留出一点空间来。
这难道不讽刺吗?
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个效应在人处有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他却像飞镖一样“嗖”的飞回来了。
“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心理学中著名的“罗密欧朱丽叶”效应一一越是禁止两人相爱,他们爱得越深。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
压抑想法为何行不通?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韦格纳称这个过程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动系统来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样,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维格纳将这个过程称为“监控”。“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需耗费大量精力,“监控”与大脑的自动危险检测系统的联系更紧密。自动自控!只听起来可能很棒,但如果你认识到了“操作”与“监控”的配合有多重要,你就不会这么想了。无论基于什么原因,只要“操作”减弱了,“监控”就可以成为自控的噩梦。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当“监控”寻找被禁的内容时,它会让人不断的想起要寻找的目标。神经学家指出,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感觉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
我想的都是真的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你脑海中。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他却不断回荡脑海中时,人们很可能认为他一定是真的。为什么这个想法会不断浮现?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的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消息。
深入剖析:讽刺性反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