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娅菲
今晚在得到看到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直播,武老师分享的标题就是“自我的诞生”。
听完之后我觉得对“自我”二字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的认知是:这是和别人这两个字的对立的词语。
但是并不了解自我有这么深刻的意义,没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知道讨好型人格和边缘性人格,看了一个日本电影叫《不被善待的松子的一生》,当时就特别为主角松子打抱不平,这种感觉有点像读《红楼梦》里看迎春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现实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人格,有时候不知道,不接触并不代表不存在,而存在即合理,感悟:认知的边界只有通过学习和积极探索才能不断缩小。
之前还看过叫《24个比利》的书,讲的是人格分裂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太重视心理学。
我觉得人每天就应该好好工作,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然后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有质量的生活,永远要成为人群中的一股正能量。
其实我自己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与现实差距太远的话题,例如:我喜欢什么?我适合什么?我只知道我要把不喜欢的变喜欢,把不适合的变适合,同时只要一件事,我能做好,并能持续做好,我的自我价值就会持续存在。
我不知道我具不具备现实扭曲能力,但回顾过往的十多年来,我的成长更多则是来自这样的心理暗示。
近两个月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看的几本书,改变了我对心理学是否重要的认知。虽然之前也读了尼采 、维特根斯坦、叔本华等哲学书籍,但是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思考。
另外就是原来看书太快了,像囫囵吞枣一样,个中滋味并没有真正品尝到。
今年开始放慢读书的节奏,最近刚看完的励志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了解到作者塔拉的父亲也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极端的躁郁症为自己的下一代带来了一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勇敢如塔拉,也在一直与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生活和过去的家庭做和解。
我对重塑自我的几点思考:
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万事万物只有你自己积极的去改变,一切才有好起来的可能。
发生的任何事,一定要学习向内归因,我们大多数喜欢把责任推给外界,这是环境的问题,这是他们的问题,这不是我的问题,其实只要其中有你,这事就与你有关了。
我们貌似利用这种推卸责任的方式转移了注意力,其实它带来的影响正潜移默化的对你造成消极的破坏,它让你逃避了真实的自我,如果不积极勇敢的站出来,面对现实。那么这个“真正的自我”就永远不会诞生。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勇气是一个在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词,不具有勇气,我们的行动力就会停滞,我们与外界的连接就会中断,我们就会停留在一个自我定义的孤岛。
如果想发生些改变,那么就要培养和储备自己的勇气,我想到了一件成长中的小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从农村来到城市,第一次看到电梯不敢乘,不敢按按钮,怕按坏了,同时还不敢请教别人,那种孤独无助,极度自卑的感觉在我身上持续了好长时间,现在想想我就是缺少这种勇气。
因为我们太在乎外在面子的问题,现在我觉得它真的不那么重要了,当你足够自信,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只要张开双手,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
所以我们有时在意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我们不太在意的,却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天的人生。
关于打造自我的边界
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性格,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与外界建立深度的关系,一个迷失自我的人,是不会得到太多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的。
就像松子一样,终其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在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活,自我的人格跌落了谷底,再也没能反弹上来。
追随内心,重构自我
有时候你要相信直觉,提升对它的洞察力,直觉感到不舒服,就是不舒服,直觉告知你,不合适,它就是不合适。
你不能自欺欺人,因为最后你还是会逃离,会选择追随你的内心。
勇敢些,让那个真正属于你的自我诞生吧。
或许它本就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只是需要给它创造一个环境,它就会来。
~end~
关于作者:
85后的职场女性,喜欢利用业余时间码码字,记录一下成长心得,分享一下对于生活工作的深度思考。愿我们都能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它,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