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7D周计划挑战赛是在永澄老师读者群,永澄老师招募几个小伙伴进行优先体验,刚开始两次是觉得自己可能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时间,所以哆哆嗦嗦没敢报名。后两次是没来得及看群消息,等到看到的时候永澄老师已发出"已完成"消息,除了懊恼更加期盼永澄老师下次放出名额的时候我能尽快抢到。再后来结果就是:优先体验名额没抢到,老师的公开版第一期发出来了,果断立刻报名。
接下来便开始了我的7D周日计划挑战之旅
7D挑战赛第一周(3.25—4.1)
3.24晚上永澄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整个活动,通过YY直播给我们讲解了制定周计划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制定周计划。
听完课的感受是:
1、所有比自己的厉害的人都很会做规划,只有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不做规划。
- 因为不做规划的人等于默认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但是生活不是一个圣母,你越顺着它,它越会用想不到的方式来蹂躏你。
所以为了不被生活欺负,先勇敢的欺负自己
2、周计划先做起来,用一个季度的时间能掌握就已经很好了,老大可是用了100多周才建立起来的习惯。然后再用1年能够掌握月度到周日的计划制定,最后用3年的时间掌握年目标的制定。
- 我之前总想着1个月的时间应该能够搞定周计划,现在觉得我真的是太心急和太高看自己了,同时想到自己在年目标制定的时候产生的很多想法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是作死。
- 一口吃不成胖子,明白自己和永澄老师差的段位,既然很多弯路老大已经帮自己走过并且为自己指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法,那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听老大的话,一步步跟着老大的指示做事。
- 所以我要听话照做,不发挥,勤总结,有问题及时问。
听完课后便按照老师的指导,先在提供的周计划表格上填写下一周情况预估,再写下自己的三大目标并分解相应的任务,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自己下周还想做的事情。
周计划统筹好了便是分配到每天进行,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利用他律环境,特意设置了打卡环节,每天8:30前完成“日计划”打卡,让自己知晓一天要干什么;每天22:30前完成“日回顾”打卡,为自己的这一天打分,评估每天任务的完成量对周计划的完成起多大程度的支撑,如果没有完成自我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
在这里我第一次意识到打卡的真实意义,它是活动的辅助机制,是方便活动组织的统计,同时强化我们对他律环境的意识,让我们知道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中应该做什么。
打卡并不是为了建立习惯,不可能通过刻意的打卡就完成了一个习惯的建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知晓这个习惯建立后的意义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如果思维没有转变,没有想清楚这点,那么在不间断的打卡之后,给自己带来的也许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在完成了周一到周日的日计划和日回顾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初步学会了反思,而本周我的活动主题:与环境对抗。
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坚持将近150天每天用九宫格写下自己当天要做的事情,然后晚上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打钩这个行为特别厉害,现在发现好像这是自己做的另一件自嗨的事情。
因为我只是写下了自己打算做什么事情,晚上看了一下自己完成了什么事情,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但是我从来没有反思过每天任务完成与否的原因、思考过自己设定这个任务的动机、吸取到的经验教训能够优化自己生活的哪些方面……
所以我原来制定计划的方法毫无指导原则,基本无实质性的收获,在第一期7D活动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做自嗨的事情的好处就是持续感动自己,进而麻痹自己沉迷于重复做无所获的行为
因此,我总结出判断自己在自嗨的依据——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从来都做的特别开心,越做越上瘾并且越来越觉得厉害,但是从来没有遇到什么挑战,那么自己就是在自嗨。
7D挑战赛提供的日回顾反思模板就是帮助我对抗自嗨行为的利器,第一天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之前都是因为看到自己完成的事情而开心,而模板是要求自己分析自己未完成哪些事情,并且需要持续挖掘原因,并且思考怎样在之后的行动中避免产生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反思回顾就把我的计划——行动——后期的计划串起来,前面的步骤是对后面步骤的支撑,每一个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时每一件事情都有了意义。
所以这是我第一周最大的收获,初步知道怎么去反思,怎么把昨天、今天和明天串起来,加深了自己对“今天是昨日果,今天也是明天因”的意识。
而我第一周最大的问题就是和环境的对抗,这也被我定为第一周的主题。总共写了6次回顾,每天的计划都未能按照我的设想推进下去,每天反思的原因分析里必定出现的一条就是——周边环境不支持自己。休息日是家人的影响,上班日是工作的原因导致自己完不成计划。
而活动后,我得到的问题诊断是:
制定计划时对风险的预估不足,易受突发状况影响
对任务所需的时间精力预估不准确
易受情绪影响
老师看到的是我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而我只是简单的归因为环境,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完不成计划的借口。
这个归因带给我更大的影响是我经常处于和环境对立的位置,我脑中相信我应该去做计划中更重要的事情,而周围的环境是对我计划完成的阻碍,我不想要这样的环境。可是越抗拒想越会陷入这样的环境中,结果就是周围环境需要我抓紧完成的事情我没有做好,我也不能全心推进我的计划,这便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最后我第一周计划的完成率是在40%左右,虽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是相比自己的收获,对本周的自己还是挺满意的,因为我遇到的那么多的问题都暗示着自己耐心去解决,就会收获成长。
7D挑战赛第二周(4.2-4.8)
第一周挑战赛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很多小伙伴都切实体会到了他律的力量,所以都想把这样的他律氛围维持下去。最后在熙颜的组织下,24个小伙伴又形成了一个小的7D挑战赛社群。
看似很容易,但是我的实际情况却是,4月1日(周日)因为不用打卡提交下一周的计划,我就没有再模板中填写,总想着周一一大早起来再写。4月2日(周一),因为不需要8:30前打卡提交日计划,我赖床到10点才起床。准备做计划的我因为妹妹做午饭需要帮忙,“开开心心”地去帮忙了。吃完午饭,怎么都提不起精神的我自我宽慰道:“我先去眯半个小时再起来写”,结果我睡了个今年以来最长的午觉——4个小时,哎~
可见,他律环境对我多么重要,一旦没有了立刻放飞自己。虽然心中很懊悔,但是时间已经流逝了,只能抓好接下来的时间。所以第一时间去找小伙伴,先是找到Wendy和梦卓组成了三人小组,后来一起加入了熙颜组织的大组,这样大家又可以一起共同学习了。
因为重新申请的鲸打卡需要审核,所以第二周大家约定在群内打卡,所有的要求和模式和第一周一样,终于从周二开始主动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他律环境。
所以我第二周的主题和收获都是:主动建立了他律环境,然后强化了自己对7D周日计划的意识。
#7D挑战赛第三周(4.9-4.15)
第三周继续按流程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日程确定,风险预估,时间预判,然后是最重要的三件事和其他的任务。
与前两周不同的是,本周除了写了最想做的三件事,我在“还想做的其他事情”中填了11件事,并且有一半如果保证质量完成的话,也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预判了资源和风险,但是我做计划的时候几乎没有考虑到,我不自觉的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假设——只要我写下来的,我都能够完成。
可能自我感觉太好了,第一天和第二天总觉得本周时间还多,并不急着推进任务。两天才完成了主任务的15%。周三的时候,周中综合症来了,突然感觉本周怎么一半h快没了,我还有那么多任务没有完成呢,心里不停的想着:我得赶快去做事情,可是应该做哪件事情呢?看着计划表,我束手无策,我觉得每件事都是我想做的,我都想完美的完成,可是我的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多。有时候干脆就是他俩在旁边看着任务间的打架争吵,谁都不给了。
周三是这样,周四也是这样,任务、时间和精力的冲突产生着严重的内耗。周五的时候我的内驱动系统直接崩溃了。今年要求自己每周必须写一篇周报,以对自己每周进行总结,可是想到本周的周报不禁产生了异常烦闷的情绪,因为我感觉自己什么事都没做,啥结果都没有产出,有很大的挫败感。
刚好看到老师又推出了一期7D挑战赛,我就想着我一定还要参加。我感觉自己比第一周的问题多多了,我需要请老师帮助我。
所以整个第三周的主题就是:现实和期待间的强烈冲突,我过分美化了现实,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本周虽困扰很多,但也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因为我非常相信和认可这个活动,所以活动一出来我就发在我的朋友圈,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个小伙伴因为我的分享参与进来,我可以只交押金参加这个活动。
所以听从心的指引做事,有些时候会有欣喜的收获。
7D挑战赛第四周(4.16-4.22)
虽然挑战赛流程和之前相近,但是听指导课和再次写计划打卡的感觉和第一周是完全不一样的。最明显的改变是我会压着自己在计划上想写很多事情的欲望,MIT3只写了以前任务量的一半,其他任务保守写了五件。我想在我能很好控制自己之前,我希望能够通过任务的完成增强自己的信心,然后逐步调整,从而增大自己的任务量。
因为前一周周一周二的心态放松,引起了后面一系列的恶循环,所以这一周特别注意,刚开始就抓紧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然后我发现一个自己很明显的改变——我不再与环境抗衡。
本周和第一周的外界环境是差不多的,第一周我会抵触外界环境,但是本周的态度是先接纳,然后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部分,并且做好全心做好的确需要自己尽快做好的事情,再尽量和外界环境沟通好能让自己做最重要事情的时间。
我自认为我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升。我能够感觉到环境的变化,和知道我会因此受什么样的影响,然后想应对之法,也许得到的结果不完美,但是我不会束手无策。
到了周四周五的时候,我甚至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外界环境在帮我的忙,下班回家本来想帮妈妈做家务的,妈妈说:“这点我来弄,你去做你的事吧”。简直是大大的惊喜,更加明白环境不是也不应该作为自己计划的对立面,有问题先接纳,然后再找方法突破。
所以我第四周的收获是觉察能力的提升,主题是接纳。
之前我都是被困在“我”里面的,我只看到了表面的情况,并且会随便归因。
跳出了“我”,再来看“我”身上的问题,虽然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但是我知道,借助时间的帮忙,我能够解决他们。
目前我觉察到的最重要的两大问题:
1、没有优先级概念
在日常正常推进计划的过程中,我从没有想过优先级的排序,总是把眼光放在自己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上,所以如果其他非常紧急重要的任务需要立刻完成的时候我会非常排斥。即使没有紧急事件出现,因为没有设定优先级,我也可能随意调整计划,尤其是遇到有难度的问题的时候,找各种借口帮助自己逃避。
因缺乏这个概念引发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情绪问题,在做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会觉得这阻碍了我完成计划,(“要不是它,我的计划早完成好了”)以抵触的情绪做事就是每一件事都做不好,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因为不明了概念,我也把自己最初遇到最多的情绪问题归因到环境上。永澄老师说遇到问题不要随便归因,用最基本的理性思考:
- 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 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 自己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
- 可以找到哪些资源支撑自己
总之,只要有问题便大概率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不要轻易随意归因,这样会给自己逃避的理由,当然也不能总是想等着别人来回答,这样的自我提升太慢了。
“生活在原则之上”是永澄老师一直提醒我们的,大多数计划中遇到的困扰都是因为没有原则。而在周日计划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优先原则——最重要的任务在精力最优的时候完成。
优先级排定后,不管之后有什么安排,此刻都全心全意完成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不会也不应该产生内耗,因为自己一直在做优先级最高的事情。
2、不会以进度为导向
小伙伴因为自己在制定可执行计划后仍需要花很长时间思考和决策,这样的时间投入自己无法控制,所以向永澄老师求助。老师给出的解答是:需要有进度导向,在开始完成任务之前就设定自己的思考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不然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总想探寻最好的方案。
看到这个问题和老师的回答,我才意识到我根本从来没有考虑过“进度”问题。我只是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间做这件事。而正常情况下,这个合适的时间基本没有完成过我预定的任务。
所以在以后的计划中,“进度导向”也是我计划和执行的原则之一,先完成再想办法完美。
结语:
以上就是我这一个月以来践行7D挑战赛的心得总结,收获很多,发现的问题更多,但是一点不害怕。设定的持续100天7D周日计划挑战才进行1/3,在接下来的2/3时间里继续解决、优化。
慢慢来,持续做,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