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安禄山等胡人担任镇守边镇的节度使,又放任其拥兵自重,使得安禄山获得叛唐的实力和野心。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以奉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后经历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邺城之战、史思明夺权等重要事件及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最终由郭子仪、李光弼等主要将领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生产凋敝,北民南迁,南方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唐廷大肆分封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进一步降低,西域领土陆续丢失。
诗圣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期间留下了《三吏三别》《春望》《北征》等代表性不朽名作。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