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他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1、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师 其实我们一生都在不同程度的催眠状态中度过,而我们也无意识地接受着各种催眠信息,而这些信息,许多是来自我们的父母、亲友。 我们最信赖的人,它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我们接收的催眠却有分为:"正向催眠"和"负向催眠"。 2、正向催眠: 这些信息让我们相信我是够好的 我是可以成功的 我是被爱的 我是可以信赖别人的 这个世界是欢迎我、接受我的 我是有价值的,人生是有希望的 生命虽然有困难 但同时可以不断学习与进步 是一段可以被享受的旅程…… 3、负向催眠: 这些信息让我们相信 我是不够好的 我无法成功 我是不被爱的 我不重要 这个世界充满危险 我不能信任别人 生命充满痛苦 我无法脱离苦海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在0-6岁时,人的大脑神经通路还未成熟,有近85%的儿童催眠感受性极高,4-10岁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由于催眠的关键就在于暗示的感受性,而且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的言语与行为有很高的接受性。 孩子是最佳的学习者,他们时刻以敏感于成年人三百倍的身心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因此便为父母们的催眠术发挥威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她的母亲也深深地相信医生的诊断(事实上,此时母亲也无意识地接收了来自医生的催眠)。母亲对女儿多动症的治疗不得其法,于是只好把她带到了心理咨询室,让她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做了简单问询之后,让小女孩独自呆在咨询室中,他带着女孩的母亲走出咨询室,出去之前咨询师没有把门关紧,而是留了一道门缝。半小时后,咨询师和母亲在敞开的那一道门缝当中看到——小女孩在跳舞!"您的女儿是一个天生的舞蹈师呢!"咨询师说。后来这个小女孩成为了著名音乐剧《猫》的主角,并出演了《歌剧魅影》。她成为了百老汇的一颗闪耀的巨星,她是吉利安·林恩。 我们只需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母亲没有看到女儿跳舞的身影,也许她深深植入的信念就是:我的女儿是多动症,我的女儿是有问题的。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她传递给女儿的也必然是负向的催眠,不断地处于问题状态,那么那颗百老汇的闪耀巨星就不复存在了。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所有的天赋,只是某些孩子,拥有非常好的环境让他的天赋得以发挥,这样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天才。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语言天赋、音乐天赋、运动天赋,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未来的运动员、画家、艺术家。 关键在于,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正向的催眠还是负向的催眠。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请给孩子“正面”的催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请给孩子"正面"的催眠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
-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请给孩子"正面"的催眠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