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归宿,需靠近古文化,修身,修心。从根本的角度,人身、生命、性命的源头在另外一个方向,在肉身背后的深远时空里,知来处,回家才叫“归”。
人到中年,本底携带的先天物质几乎耗散殆尽,在这个层面是在告急。
物壮则老,人心底能感受到生命周期的衰落必然趋势,就像树根能感受到秋气袭来,接下来便是花败叶落,而此时的花与此时的枝叶,它只有这一轮的生命,只争这一代的朝夕。
就像人总是想方设法维持鼎盛时期的节奏、强度、光鲜度等等指标,是基于片断生命体。我们的古文化不是片断式的枝繁叶茂的文化,是一种存续式的根源文化。
人的归宿无法用言语去实现或完成,只能说,在这样一种文化中更有可能找到人之归宿。
它究竟是怎样的归处?如何回去?取决于自心却又似乎不由人。
靠近古文化,从中择一小径,真正养一分静气,花自飘零水自流。
以古人为标准修身,尽力保持自己的本质不受现下世俗的浸染腐坏,呵护、珍惜肉身,做一个正而常的人,纵无归宿,终得安稳。
寻找客观标准修心,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失落,这么久远,回家的路是与现实逆向的,这条路会令人心底生发出一些世俗中没有的东西,古人称之为仁、善、真、浩然正气......
当前人们很难再接受现在做了什么将来就能去往何种好地方的说法,实际上,一种规律在向不同时代、不同认知、不同心性的人们传递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具备当代性、当前相。
曾经这样的说法能被接受,某种程度上就像很多人并不做科研,并非秉持着证是证否的实证精神,而是基于一种顽固的相信,用科学的名义去阻挡、回避自己人生中的很多命题,这样成立着。
清水的清,高山的高,是其自然属性,人想要寻找温暖、安宁、生来的家,就需要成为当时那种简单、纯真、原初的状态。既已壮老难返,便需要通过从后天返先天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