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周末的早晨,吃完早餐,儿子吵嚷着去放风筝。
他从柜子翻来了一套风筝。那是去年买的风筝,鱼儿的造型,布面以紫色为主的,面上染着些小精灵的图案,儿子曾埋怨说是属女孩子的色系,六七岁年龄阶段的小孩,应该都这样吧,什么都要区分性别。我耐心地跟儿子讲,没关系的,这风筝也没坏,能正常放飞就行,不用去计较区分那么多,东西重在实用性。孩子看着风筝上的卡通图案,是自己喜欢的,也就没再说什么。
我们来到公园的草坪上,看到许多人都搭好了帐篷,正准备开始他们自己的活动。想到早秋的中午还是炽热难耐的,我们粗略地整理了一下风筝,儿子拿着线轴,拉出四五米长的线绳,就跑了起来,草地上也有几个孩子在放风筝,看着孩子们放风筝的背影,以及色彩斑斓的风筝,此时记忆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期。
儿时放的风筝,不像现在市面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各式各样的形状。那时的风筝,筝的纸面是用黑白报纸做的,我想纸鸢的命名,正是其取材于纸的缘故吧。筝的骨架是用削好的竹子或树枝做的,筝的牵引线是由多段麻绳串接而成的,一般没有线轴,为了防止线绳缠绕在一起,只能用粗而短的树枝卷绕起线绳。村里一旦有一人放风筝,一群群孩子也就跟起了风,加入其中,大点儿的孩子都是自己动手做风筝,年龄稍小的,要么叫哥哥姐姐做,要么叫大人帮忙。我们家我比较小,所以也是叫哥哥帮忙。
印象中,哥哥们是那样做风筝的,先找来报纸,想做大点的风筝的,找不到大的报纸时,他们就用两张或三张小报纸粘在一起做筝面,拿其他报纸剪成细条,粘接成细长细长的尾巴,将尾巴和筝面粘一块儿;接着搭骨架,拿来准备好的两根细木条,沿着风筝纸面的对角进行放置,将一条弯成弓形,交叉十字,粘到纸面上,那样纸面和骨架就接起来了,当时没有胶水,尽管商店有浆糊卖,但是有替代品,大家绝不愿意花钱去买,而用煮熟的饭粒进行黏合,骨架则拿透明胶粘到纸面上,最后用绳子绑住十字交叉处的骨架,整个风筝也就成型了。当然还有些孩子想搞特殊的造型,就用剪刀把筝的纸面剪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空中的风筝,只有单一的黑白报纸,被放飞的风筝,如同孩子们的心情一般,渴望自由、眺望远景,它们想冲破牵引线的束缚,飞向更远处。在那修修补补的年代,东西坏了,自己动手修补。风筝也是那样,一旦线断或者纸面撕裂开了,修补上又能继续用。我们的孩童时代,无忧无虑地在村里跑来跑去,白天忙些家务活,忙完就飞跑出去找自己的伙伴,定定待在家里是不太可能的。出门在外,也不用父母成天陪伴左右。日子轻松、愉快,户外活动丰富多彩。
现在的城市生活,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人来车往,出个门到处是陌生人,小孩也没几个朋友能凑一块玩耍的,要么住的相离太远,要么大家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出趟门都需大人陪同。年龄大点的,甚至好几天都不出门,窝在房间里玩电子游戏、刷手机。
回过神来,孩子已经跑了几圈,风是有点儿大,但风筝飞得并不是很高,此时我才发现他手中的线轴没有松开,他把线固定住了,风筝和人一样都要自由的,越放松飞得越高。这时我不得不手把手教孩子怎么放线,带他跑了一会儿,风筝终于飞上了高空,空中的风筝,犹如翱翔的小鸟般,自由自在,线的一边伸向天空,一边牵扎地面,直接把天和地连接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把线轴交到孩子手中,让他自己牵拉,看到高飞的风筝,儿子掩饰不了心中的兴奋。
时光匆匆,太阳越来越晒,想喊孩子回家,可他的心还完全在放风筝上。于是我决定跟他约定时间,定于二十分钟后回家,孩子也没太抗拒。小孩嘛,就是要和他多沟通,事先跟他约定好,让他事先有个心理准备,才不让他心里那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