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它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可是,这样一门如此重要的课程,花费时间最长的课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最终的教与学的效果不尽人意。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当然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其实就是要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因此,作为老师在教语文时,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上,指导他们如何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很多时候,我在教学时就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思考作者要传达的情感与价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以前始终认为教学生就是让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现在看来是我的理解错误。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到底是在教“语文”还是在教“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创造性使用教材,利用好教材。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没有在理解文章内容上花太多的功夫,而是把时间放在了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法,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上。然后让学生写写路上的风景,利用上修辞手法。
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字词上了,如何识记生字,怎样组词了,却忽略了阅读的本身,更是忽略了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因而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基础知识很好,但是一遇到阅读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不愿意做此类的题目。在写作上也是口水文或是记“流水账”。
今后的教学,还是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如何进行写作。解决了学生学习问题,相信他自己也一定最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