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喝多了,文也没写卡也没打,甚至早上醒来出酒,都记不起自己是怎样回的家。
酒桌上我干了你随意的英勇豪迈,变成了胃抽搐,头发晕。大张伟的歌词“吃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灵感估计就是来自于喝多了——真的把吃过的东西都吐了,到最后最后压轴出来的成了酸水——那画面太惨不忍睹,请不要想象。连带出来的胃液灼伤了喉咙,舌头根部也隐隐作痛。
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喝多的呢?记得刚开始是我们四个人,开了一瓶酒。一个要孩子不喝,等于我们三个人分一瓶,一人三两三。喝完之后谈性未尽,大家商量着要不把带来的第二瓶酒打开,一人倒半杯。
注:此时我脑子还算清醒,知道不能再喝了。
半杯喝完,又来一人,迟到了自罚三杯。
人家晚来又认罚,再给我倒也不好意思拒绝,虽然声明自己不能再喝,但还是被倒了半碗。
于是第二瓶也很快没了。
然后东道主打电话让人送来一瓶(为了不掺酒)。来人也坐下来喝。
注:这个时候我已经不记得是怎样喝了的,第三瓶到底喝没喝完,没有印象。不过按照这几个人的行为逻辑,断不会把半瓶酒再带回去的。
曾经也醉过酒,也断过片,但却从来没有如此难受过。也是因了这样的难受,我才开始反思喝酒对我的利弊。
利,当然是朋友久不相见,喝点酒聊聊天在所难免。俗话说酒品看人品,喝酒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人品还行,就会打肿脸充胖子般的喂自己酒。
酒当然是不好喝的,如果好喝的话,也不会出现“劝酒”这个词了。人人都怕别人比自己喝得少,又要像梁山好汉一样大碗喝酒然后给对方亮碗底,就像完成了一项艰难任务回来表功一样。最后得到大家下的评语:这个兄弟实在,可交。
都是成年人,酒桌上的话怎么能当真呢?喝酒实在但为人并不实在的人我也见过不少。一个人可交不可交,是要看他平时的为人处事,或者跟他共过事之后才能下定论,仅仅从喝酒这一个指标判断,未免有些太过轻率。
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让大脑迟钝,迅速拉近距离,加强彼此关系。但是这个论点与上面那关于人品的观点一样经不起推敲,酒桌上的拉近关系作用范围也仅仅限于这个桌上,许多酒场上亲如兄弟,转天就互不相识的例子也不鲜见。
可以说酒在更多的时候只在有酒的那个“界”发挥作用。离了酒,人变的清醒,也就不会那么快放下戒备,容他人轻易走进自己警戒范围。
这就要说道喝酒的弊端了,酒会让人大脑迟钝,麻痹大意。
原本我计划结束了饭局还要回来写文,以前也有这样的案例,与三五好友小酌几杯,散了场不耽误自己作业。但一旦小酌变大酌,就把计划全部打乱了。
回到家也不是没有时间写文,但脑子已经不受控制,头沉的随时都会掉下来,步子也变得散乱,走直线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醉打蒋门神,但人家毕竟是李白和武松,几千年才出一个。我毕竟是我,也从来没奢望过自己喝了酒可以写诗打架。
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传承千年,这句话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要喝酒的合理性解释——存在就是合理嘛。
但千年的酒文化也用不着我一个小蚂蚁来传承,自有好饮者能饮者会饮者来把白酒文化发扬光大。
我不喝酒想来也不会影响什么吧。
所以我决定要戒酒,不喝酒并不影响我跟朋友们聊天吹牛,而且还能给大家留下个司机负责送人。
每次开车不喝酒时看别人醉醺醺拉拉扯扯,我都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心里想着这些人拉扯半天第二天睁眼全忘,有什么意思?纯粹的浪费时间。
不喝酒我就可以更多的享受这种感觉,听人醉言观人醉态,回去还能坐在电脑前,完成我的写字任务,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