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今晚七点四十,聆听了国丹老师的学困生转化讲课,内心里激起了自己孩童时代学习识字的点滴,虽然自己小学时候不是学困生,但是老师教学方法和现在的教学模式对比起来,感觉自己小学时代的老师们都很用心,而且总在教学方法上专研。国丹老师讲的第一个字是“干”,先让学生组词,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词语帮助理解字的意思。紧接着出示“干”的近义字——做、搞……,这些近义字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干”这个字的含义。学困生在单独理解字方面有困难,那么就鼓励学生从组词开始进行思考,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联系同义词、反义词等,通过这几种方法进行思考,学生对于自己实践生活中的字词理解上难度降低,同时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列举更贴近字的本意,学习起来降低了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在我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的老师讲“敢”这个字——“镰刀割耳朵,反文来帮忙”。一句自己设计的顺口溜很简单的让全体同学们记住了这个的写法,同时老师还发问:“我们在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这个字呢?”“勇敢、果敢……”同学们说了很多在生活中用到的词语,学困生这时候一言不发,因为没有做好预习、没有提前学习生字,所以在课堂上沉默不语,老师发现后及时对沉默的同学们说:“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同学们都要()的举手?”这时候老师走到没有举手的身边指名回答,这名同学胆怯的说:“勇敢。”老师给他一个小红花,同时鼓励他继续努力,答案就在身边,勇敢的鼓起勇气回答问题,也许就答对了!这名同学自信的点点头。就在这不经意间老师润物无声的将这个“敢”字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现在回想起来我为老师的教学智慧点赞,同时也是深深的敬佩老教师们的睿智头脑,教学不是默守陈规的生搬硬套的填灌知识,而是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应用生活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已经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所教的学段基本上是中高年级,在语文教学中生字生词部分我一般都放在学生预习阶段自学,然后随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平时学生的写作中,拟人的“拟”字,学生们总是习惯写成“似”人,每当考试题中出现修辞方法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字,还好没有“全局覆没”的出现全班同学答错的场面,但这个字学生们往往不重视,平时练习就愿意写错。经历过一次考试之后,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针对拟人句,让学生从本册书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抄写,然后重新讲解拟人句的含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然后讲一下“拟”字的意思:1.打算 :~去信联系。~议。 2.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 :~定(a.起草制定;b.揣测断定)。~订。草~。 3.仿照 :~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在字义上进行讲解,孩子们简单的认识到了“拟”字的意思,更多的是和手有关,所以要记住提手旁,讲解之后进行强化练习,“拟”字组词,“似”字组词,仿写拟人句,比喻句。经过一番讲解,孩子们对“拟”这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再出现类似的题型不会再出现错误。
在国丹老师讲解成语意思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跟过的是望文生义,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的含义,对于这一点有些词语能够自圆其说,更多的词语需要同学们去自己查阅资料、引经据典的进行理解。国丹老师提出了一个“人云亦云”的方法,让我联想到了“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有两个想法。”孩子们交流起来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会出现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类题型,孩子们大多采取的是望文生义,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的方法学生掌握的很少,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回文法”,而且屡试不爽。孩子们在做阅读题之前,先对阅读题问进行阅读,然后带着问题进行材料阅读,当阅读之后,再次阅读问题,回到文章里找到答案。针对理解词语,孩子们从词语出现在文章的上文及下文中,找到相关材料进行阅读,这样就方便学生进行正确回答问题。还记得第一届学生掌握了回文法之后,班级里的学困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能够将现代文阅读理解做出全部正确的答案,让我非常欣慰。
每一个孩子都是成长中的树苗,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要潜心专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的方法亦是不同的,学困生在作业难的问题上,我才去的方法是进行阶梯式作业布置,每天的作业分为:基础级、进阶级、优胜级。孩子们进行自主选择。学优生往往选择优胜级,中等生选择进阶级,尝试全部正确之后就会自主选择优胜级挑战,学困生选择基础级完成基本任务,培养出自信心后他们会选择进阶级挑战,更好的同学会完成基础级到优胜级的跳跃。给予学困生自信心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前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