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山东沂蒙山这边的规矩是很多的,以前是反感,觉得繁文缛节特别多,仪式感也太强了,而现在是认同,在这些过程中,体会到了年味,有时候甚至有点感动。过年的过程和我小时候一样,二十几年来并没有什么变化。
除夕的前一天在门上贴对联、门钱子和福子,或者门神,大门对面帖出门见喜,床上贴身体健康,猪圈羊圈上是猪羊满圈,柜子、墙、缸等各种物件上贴了一个我到现在也不认识的字,应该是吉祥的意思吧。
除夕的这天,一家子的男的聚集起来去上坟,小男孩也可以,但是女的从来不用去,而是在家里做饭,炒菜和包饺子。这天的饭重在团圆二字,所以一般是家庭里的所有人一起吃。中午不到我妈妈、大娘和三婶就一起去奶奶家做饭了。我们家的老祖、太爷爷和我爷爷都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上坟要去三个地方。等上坟的回来已经是下午两三点,所有人到齐了开饭。
这顿饭前半场是喝酒吃菜,下半场是吃饺子。所以女的们等所有的东西都张罗好,男的都吃了一会儿了,才能在另外一张都是孩子的桌子边坐下来安安心心的吃饭,吃到一半再去煮饺子。
吃完饭就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去别人家聊天,山东称作拉呱,这时候很多人满村转悠着玩了。
女的聊会儿天就回家张罗杂七杂八的事情,差不多天黑了就开始准备晚上敬天的饺子。这顿饺子向来是素馅的,包白菜的居多。
专门腾出一个干净的位置摆放供品,一般是肉、瓜子糖、酥菜等,摆供品敬天,快十二点时煮饺子,一部分用于敬天,剩下的吃。十二点一到就点鞭炮贺岁,烧纸敬天。然后一家人吃饺子,这顿饺子都不会吃完,留上两三个,寓意年年有余。
这时候可以放放烟花,看看烟花了。结束后就可以睡觉了。而东北不同,过了十二点就是拜年的时间,即使村上很冷,朋友家比较远,也都踩着吱嘎吱嘎的雪,配着烟花爆竹的声音,各处拜年。
山东的大年初一,第一件事还是敬天,我的印象里,这可是最难的一件事了,天不亮就必须起床烧纸磕头敬天,很冷,被窝里起不来。无论如何奶奶都会把我弄起来磕头,然后回去继续睡。
早饭以后,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要拜年啦,就是挨家挨户的长辈那里去磕头,院子里瞌一个,进屋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就不出门了,专门坐在家里受别人的头就行了,提前准备好瓜子、炒花生和糖块,谁来给谁让让。磕头的是一波接一波,同辈的,同龄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或者单独一家子的,总之,陆陆续续很多人来很多人。年轻人的家里,男女主人都出去磕头了,房子里可能没有人,桌子上摆着瓜子糖,这种院子里一般只有孩子来磕头,孩子们大多带着一个小塑料袋,进院以后不管有人没人,一顿乱瞌以后,起来也顾不上膝盖有灰没灰,眼睛都瞟上桌子上,抓一把瓜子糖,然后直奔下一个院子。所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和许多小伙伴们在一起快乐的抢瓜子吃了。
村子不算大,一圈结束以后也不会很晚,接下来就是各种聊天玩了。男女老少都一样,就是拉呱说话。
就这样,除夕和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两天,在吃饭、聊天、放鞭和磕头中就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