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天早晨,还是苏菲先醒来,她见肖雅仍在熟睡,就调皮地捏肖雅鼻子,一捏一松的真好玩,一直捏到肖雅醒来,肖雅也真是有涵养,她并不与苏菲计较,只是起床和苏菲一起去洗漱了,姐妹俩轮流刷牙洗脸,倒也挺默契的,她们搞好卫生换上正装就去吃早点了。这次肖雅叫了一碗小馄饨、一碗大馄饨、一份蒸饺,坐下后让服务员拿一个空碗来,肖雅用与上次差不多的方式,和苏菲一起吃好了早点,然后回家。她俩回到家时,肖平已经吃完早餐了:“正好,我们说老子吧?”

“好啊!”苏菲说着就与肖雅一起坐到沙发上,肖平则去拿来一叠纸,坐在姐妹俩对面,他看了一下纸说:“《道德经》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的,其第一章就是论述道的,第二章则论述了对立统一与圣人之德等,而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整个《道德经》的引言。但我们说《道德经》将道德放在首位,这并不等于说对立统一就是次要的,《道德经》其实是道德与对立统一的某种统一:道德需要对立统一的理解,对立统一需要中道等来规范与支持。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中各种范畴与规律的本质,她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一个地方,如果要坚持对立统一地看待一切,自然就要坚守宁静,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等的道理之所在,要想稳定地待在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当然就要成为世界上最宁静的人之一,躁动者是会被挤出那宁静处的、是为那宁静处所不容的。比如到图书馆去看书,你若大声说话或说话太多、或频繁走动等都会引来制止甚至被指责的。

要想成为世界上最宁静的人之一,就要少私寡欲、清除杂念、向婴儿回归,成为一个基本上没有欲望与心机等的真实无邪的人,要远离五色与五音等诱惑与打扰,不要太多的聪明智巧与忧思等,而做一个朴素的自然人(这些可见《道德经》十九章、十章、十二章等)。要理解道德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则都需要修身,而修身是需要宁静的,因此《道德经》在道德与对立统一两个方面都需要宁静,于是《道德经》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视静的体系了。下面我们将先说对立统一,等我们把对立统一真正弄明白了,然后就可以对立统一地说道德了。由于我们现在的对立往往是指不太对立,而不太对立是可以包含差异的,统一又与同一相近,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对立统一是原先的对立统一与有差异的同一的统一。”

“您这些话真象绕口令:统一、同一、统一、同一、统一,把我都绕晕了!”

“我们现在说的对立统一还是与中道相统一的,因为我们要坚守中道,要坚守中道就要做到知行合一等。”

“你的对立统一与中道相统一,这不是象升卦一样了吗?”

肖平对女儿笑着说:“我们现在说的对立统一可能更普遍了。”

“更普遍了?”苏菲觉得十分震惊!

肖平笑了笑说:“《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是因为丑已经存在了;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这是由于恶已经存在了。这两句既说明矛盾双方是同在的,也说明美与丑、善与恶等都是相对而言的、相比较而被人们所认识的。接下来老子说,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反而相成,长与短相互形成,音与声相和(中国古代往往把复杂而有节奏的叫作音,把单调而无节奏的叫作声,音与声配合就可成为美妙的和声),前与后相伴随,这些都是普遍的,也是持久的。我们现在小结一下,《道德经》第二章中主述对立统一的部分论述了矛盾双方都是同在又转化的,都是相反而相成的,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都是相互依赖的,没有此就没有彼,反过来说,有此就有彼来相伴随,正反双方一般是同在的。当然,这小结是我学研后的概括,其中还有一些发展与升华,还是与太极图等相结合的结果,因为这儿是整个《道德经》的一个基础,所以需要全面与完善一些,否则就会使我们对整个《道德经》的理解产生偏差,有不少人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概括、发展与升华等,而对《道德经》产生了误解,比如,人们常常把对立统一理解成以对立为主的状态,因而常说‘矛盾对立’、‘对立双方’等等,但我却说‘矛盾双方’、‘正反双方’等,因为人们那样的表述是强调对立的,也会强化对立的。其实对立统一应当以统一为主,列宁就强调了对立面的统一,中国的辩证法也是和谐辩证法,她并不象许多人那样对立,而是偏重于和谐统一的,《道德经》就是重视同一性等的,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了。

《道德经》十五章中用两个问句揭示了动与静的转化,十六章又进一步地告诉人们万物的各种运动到最后都会归于静这个根本,复杂繁多会归于一,而这里的静与一就是对立统一与道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与道德相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老子在这儿还说,理解了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明白人,而且还能包容一切、走向大公与道……《道德经》的十八章论述了智慧、忠孝与它们的反面是同在的,或者说,六亲不和时就显现出了孝慈的可贵,国家昏乱时就显出了忠臣的忠肝义胆,这就是说,忠孝之可贵往往需要其反面的衬托,其实这也是一种相对(而言)。在二十二章中,老子论述了一些矛盾的转化,他说,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肯屈就反而有利于生存与发展;低洼处反而会充盈,陈旧者反而会去更新;少取反而可以获得,普通的学识多了反而会迷惑。在二十四章中,老子又揭示了一些与愿望相反的结果,比如踮起脚跟想站得高些反而会站不住,迈开大步想前行快些,反而可能走不远。而六十三章的‘大小多少’主要就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等意,因为这才是对《道德经》全书统一的理解。无独有偶,周文王在周易中也说要小步走、或一步一步扎实地走等,这说明老子与周文王都是很稳重的人,孔子的稳重性就比他们差一些。

《道德经》三十六章论述了几对矛盾的转化,老子说,要想收敛对象,可以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对象,可以先加强它;要想废除对象,可以先助它兴旺;要想夺取对象,可以先给予它。老子在这儿是运用盛极而衰与物极必反的原理,先帮对象一把,让其兴旺发达,使其强大,然后就可以达到削弱对象等目的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很多对于矛盾双方同存与转化的论述,如果说上面说的往往都是一些具体矛盾的同在与转化,那么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就是对矛盾转化的一般概括与总结了,这使矛盾的转化成为一个普遍的原理或规律了,这显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三十九章中,老子连续用了七个‘一’字,这七个一字既是指道,又是指元气,因为‘道生一’,而这个一就是元气,就是生阴阳等二的一,道则是一又是0(这涉及到了对道对立统一的‘把握’,参见后述),即这七个一字是道与元气的统一,以后简称为道气。其实不仅这里的七个一字有统一之意,而且《道德经》中的其它‘一’字也常有统一或合一等意。老子还说了一些‘和’,比如‘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和其光’等(见四十二、五十五与五十六章),而这些都涉及或论述了和谐统一,这儿的几个自然段都说明老子是相当重视和谐统一与同一性的。可是却有人误解了老子,有人说,老子把统一绝对化了,但是老子可能是重相对的,怎么会将统一绝对化呢?关键在于很多人偏重于对立,这才是造成误会的原因之所在,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实际上对立统一应该以统一为主,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辩证法偏重于和谐统一是正确的,我们没有必要误解她们。

在四十五章中,老子论述了矛盾双方的渗透或包含,他说,非常完满的东西似乎有点残缺,非常充盈的东西似乎有点空虚,非常正直的东西似乎有点弯曲,非常灵巧的东西似乎有点笨拙,非常善辩者似乎有点不善言辞。也就是说,大成中渗透或包含着小残缺,大盈中渗透或包含着小空虚……正反双方是同在的,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揭示了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与渗透等,其实这也说明正反双方是同在的。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就会误解老子,比如,老子在二十章中说,人们兴高采烈、快乐异常,就如同去赴盛宴,如同春日登台、观赏美景;我却孤寂淡泊地无动于衷,就如同初生的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倦闲散地象浪子还没归宿。众人财货丰盛,我却没什么财货,而只有一颗愚人之心。众人智巧光辉,我却愚昧不明。众人明辩又严厉,我却糊涂而朴实。众人都有本领,我却笨拙无能。老子最后小结说,我独异于人们,是因为以品道(深入道等)为贵的。有人却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实际上老子是对立统一的思维,因为有笨拙无能就会有聪明智慧大能来伴随,有糊涂就会有明白明智等找上门来,有愚昧不明就会有光明与光辉等来相伴,何况老子又是守低反而高的大智慧,《道德经》二十八章中的知其雄,守其雌与知其白,守其黑以及知其荣,守其辱就是明证,还有老子在万物中最赞美水,称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也是明证,老子在六十六章中说江海善处低下,所以能为百谷王也阐明了处低反而高的道理。这些与其它一些对老子的误解都说明,只有真正地进入对立统一的思维,才能理解老子,只有注意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理解老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道德经》是道德与对立统一交织在一起、互相融通、互为支助的一个高深体系,用普通的思维与逻辑等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

我们对《道德经》中的对立统一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就可以说道了,老子在第一章中说,道可以说明白,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方法就能说清的,这需要对立统一的思维才能真正理解。首先,道有无与有两个方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可以领悟道的深邃和奥妙、观察领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都是从道中流出的,我们虽然给它们起了两个不同的名字,但却可以把它们都称为玄妙又深远,它们还不是普通的玄妙与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这是宇宙万物一切奥妙的总门。也就是说,无与有是有差异的同一,是通向道的一个门道,而有差异的同一正是不太对立的对立统一(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现在的对立统一包含了有差异的同一),所以道首先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老子在第四章中说,道空虚无形,是常人感觉不到的虚体,可是其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限量。她是那样的深邃,似乎是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她消磨掉了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她解脱了纷乱烦扰,隐藏了自己的光芒,把自身混同于尘世;她是那样的深沉、隐而无形,好象存在又好象不存在。我不知她是谁生的,但她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老子在十四章中说,道无色无声无形,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可这三方面却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分不清、却统一),这是无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此是比较标准的对立统一的把握、亦此亦彼的思维),即道是无与有的对立统一(这儿是相对于第一章等处的一种具体化,老子向人们介绍了道有哪些无,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与有同在的无);道是若有若无的惚恍,其中有些闪烁。在二十一章中,老子介绍说,道体惚恍啊,其中有形象与实物,道深远暗昧、深不可测,其中有精质(非常微小的原质),这些非常细微的实物非常真实,其中还有信息。很显然,二十一章中的惚恍是对道偏于有的描述(一共四个有),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了,道是无中含有的矛盾整体,她很象现代科学中的场,现代科学中的场中就有粒子、有信息、有能量(可以闪烁)等。

老子在三十四章中说,万物依靠道而生,道却无怨无悔地默默承受而不推辞,道生万物之功大无边,她却并不认为自己有功,她养育了一切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主人。大道广泛地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道既广大又伟大,道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附而道并不自以为是主宰,可名为大。这就是说,道是大与小等的对立统一,这种大不仅是空间上的广大,而且还是道德上的伟大……紧接着,老子又说,以其终不自以为大,因此成就了她的伟大,这是对立统一的把握,其揭示了谦下与高大等的辩证法(在第二章中也可见高下的对立统一)……老子在二十五章等处告诉人们,道是大的,是天地之母,她寂静又虚无、独立又不变却循环不息,由于循环属于不变的范畴,但又毕竟有所动,所以道是静中含动的矛盾统一。由于道是大的(见十八、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五、五十三、六十七章等),因此道是以大为主、以小为次的矛盾整体。老子在四十一章中引用古语说,道这个伟大的形象却是无形的,这揭示了有无同在的矛盾,老子还说光明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这些论述了道是明暗、进退、平坦与坎坷等的对立统一……老子在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告诉我们,道经常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但却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这揭示了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对立统一,同时也是闲散与勤劳的对立统一。仔细的人很可能已经发现,这里与上面说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比如清静与寂静、无形与无色无声无形、暗昧与深远暗昧等,而老子在二十章中描述自己的时侯说他愚昧不明、缺乏光辉(即暗昧)、闲散得象浪子,其实这些都说明老子在入道、守道、与道一体化。为什么强调普遍联系的人却没看到这儿的联系呢?首先是有些人对《道德经》缺乏仔细认真的态度,比较随便地下了一些比较轻率的结论;第二,有些人没有深入辩证法的本质,所以没发现无为而无不为中隐藏着的闲散等意,也没理解老子说自己愚昧不明等的深意,他们基本上并非对立统一的思维,否则王慎失教授就不会说‘你们辩证法的基本功是咋练啦’之类的话了。

我们现在说德,老子在三十八章中说,上德不德,是有德;下德不失德,是无德。这其实是对德的对立统一的把握,我们应该明白,上德者修身守道德与积德行善等已经习惯成自然,已经成为自觉了,因此他们已经没有德之概念,也不以为自己是在积德等,他们已经超越了德的名相,而将自己融入道德之中;下德者老是想着不要失德,经常想着要积德等,他们积德行善后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在道德的路上不断前进,而在老子看来,这相对于上德而言是无德,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德们唯道是从(见二十一章),而道常清静无为、无欲无念,所以上德者就跟着道无欲无念、清静无为了,反之就是失道、无德(道德是一个整体)。道又无名(见三十二章与四十一章),上德者跟着道无名相,下德却执着于名相,反而为名相所累,拖累了清静无为等,因此为失道而无德。上德是为而不恃的(见十章等),做了很多善事却并不自以为了不起,以为自己在前进等就有居功之意了,就有离开德性的趋势了,所以下德者有无德之趋势。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见四十一章),上德好象山谷那样空虚(因而不德),广大的德好象有不足,刚健的德好象有些懒惰,因此以为自己德多,反而会显得德薄道浅。老子在三十八章中又说,上德无为也不认为自己有德,下德积德而认为自己有德。总之,德是无与有(包括无念与有念、无名相与有名相、无为与有为等)、自然与不自然、不恃与自恃、多与少、刚健与怠惰、上与下等的对立统一。

仔细的人或许已经看出来了,老子对德的论述并不是从三十八章开始的,而是从十章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第二章就已经指出了善恶的对立统一,所以说《道德经》三十八章前是道经、三十八章开始是德经并不妥当,这种分法割裂了《道德经》的整体性,其实《道德经》是先论道、后述对立统一、再说德等的,《道德经》是道与对立统一和德等交叉进行、交替前进的一个体系;更进一步地说,《道德经》是道德需要对立统一思维来理解、对立统一需要道德来规范等的一个体系,《道德经》是道德与对立统一交织在一起、互相交融的一个整体,这些不仅在《道德经》一开始就开始表现出来了,而且四十一章又集中体现出了道德与对立统一的互相交融等,这里的一个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稳定与真正的对立统一思维、有没有整体观念、对《道德经》是否仔细认真地研读、是否深入地去体会……

老子在三十八章中接着说,上仁为仁却并不自以为了不起,上义为仁而以为自己是仁义之士,上礼为仁却没人信,人们都不答理他,他就伸出手臂强拉人听他说,企图让人相信自己是仁义的……老子将仁义道德这个整体分成了五个层次:最高的是上德无为而合道,其次是下德积德行善还算不错,第三是上仁为仁而不骄,第四是上义为仁却自恃,第五是上礼努力为仁却已经处于仁之末;当个人素质与环境等因素使人无法合道时,上德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成为下德,当个人素质与环境等因素使人无法居于下德时,下德就只能下一个台阶了……仁义道德这个整体中有两对矛盾:一对是上德与下德,另一对是上仁与上义。老子显然是主张人们超越仁义走向道德的(比如在十九章中)。所以简要地说,上德就是道,而三十九章到四十二章也都在说道,因此说三十八章是德经之始并不准确,因为这儿还在讲述道,怎么能说三十八章前是道经、三十八章开始是德经呢?实际上三十八章主要是在论述仁义道德这个整体的一些情况(包括状态与关系等),三十九章往往在说天地得道气就清宁,万物得道气就生长,反之则一切都不好,而这些与三十八章是连贯的,三十八章说了上德者合道(这时当然就得道气了)而无为(此时自然就可以无不为了),三十九章则说了天地万物、神谷侯王得道气就好,这些不仅是关联的,而且还是互补的;它们只是侧重点不同,三十八章是从道说到德乃至仁义礼,三十九章则偏重于论述天地万物等得道气后的一些情况以及其反面,四十章是从道说到无与有,四十一章是从道说到德与对立统一,四十二章是从道说到一二三与万物等,这些很明显是从道说到各个方面(比如道德、道义、道理、道气、道生一与无生有等方面和过程),这一脉络不是很清楚吗?怎么能说从三十八章开始是德经呢?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上看三十八章,而要认识到上德是无为而合道的,那是天人合一的,所以可简要地说那就是道,下德才是老子那里普通的德,因此三十八章是主述了道德仁义礼五个台阶与五种境界,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明证。如果以为《道德经》的上篇从道字开始,所以为道经,下篇从德字开始,所以为德经,这样看就太粗心、太肤浅了,我们怎么能仅仅从表面上看《道德经》呢?他也没有仔细认真地研读《道德经》,否则就应该看出从三十八章到四十二章都在说道等,我并不想多说他,以免把他气得活过来。”

“您这话怎么令人听不懂呢?我只知道‘气得半死’或‘气得要命’,怎么还有气得活过来啊?”

肖雅笑了:“那肯定是已经作古的人啦,我们现在经常这么说。”

“可是你们这种新话我听不懂哪!”

“对不起,这是我疏忽了,以后我一定注意。”

“您这是不认同把《道德经》分成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啦?”

“象他这样仅从字面上看就简单地把《道德经》这个整体分成两个板快,这是我不能认同的,我们应当注意把握《道德经》的整体性、统一性、关联性、深刻性等,如此随便地分割《道德经》会使这四性等都受到伤害;何况他还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今天许多人都在引用他的观点,这会使《道德经》的整体性与内在联系等受到长远的伤害,这可是严重的误人误己的大事啊!”

“可是现今中国不少人在引用他的观点时就没有质疑一下吗?中国不是常说批判继承什么的吗?”

“是啊,人们常常说要批判继承,在这儿怎么忘了?会不会也没看出三十八章是主述道德仁义礼五个层次的?会不会也没注意到从三十八章到四十二章其实都是从道说起的呢?当然,若象他那样仅从字面上解老,肯定是看不出这些关联与整体性的,但是我相信,人们不见得都象他一样仅做表面文章的,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三十八章中有一种道德仁义礼一步步降低的格局的……”

这时肖雅拉着苏菲一起去厨房拿椰汁,有的看官可能会感到奇怪,肖雅为什么不是自己一个人去厨房拿椰汁呢?原来是肖雅不想给苏菲与自己爸独处的机会,以免造成肖雅不想看到的后果。这位看官说肖雅似乎太紧张了?没办法,这种事临到谁头上都可能会紧张的。就在我们“对话”时,肖雅与苏菲已经拿着三罐椰奶回到了厅里,苏菲给肖平一罐椰奶:“您口干了吧?喝点椰奶?”

“谢谢!”

苏菲笑成花儿一样:“这是您家的椰汁哪,您谢我干嘛?”

“那也要谢的,这是起码的礼貌。”

肖平喝了些椰汁说:“老子在五十九章中充分肯定了不断积德的意义,他在七十九章中又说,道对人们并无偏亲偏爱,但却恒久地帮助积德的善人,其实这些都是对三十八章中下德的肯定:下德不失德,这就是说下德总在德中,而他们不断地积德行善,这是会得到道的持久帮助的,甚至可以无不克的……相比较而言,上德就总是在道中、总是跟着道走,道在何处,上德就在何处,这是‘简要地说,上德就是道’的一个原因,虽然上德与道还有点差距,但却已经相差无几、形影不离了,上德差不多就是道了;下德也可以无不克,上德当然就能无不为了,而无为无不为是道的作为,所以上德几乎就是道了。

老子在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争,它肯处于众人不愿呆的地方。老子在二十八章中说,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之处,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如此就会使恒久的德充足,回复到自然素朴的纯真状态。这儿的常德会复归于朴,而朴常常就是描述道的,因此常德与上德很相似,她俩都差不多就是道了。三十八章中的下德则是普通的德,所以三十八章是论述了仁义道德这个整体的一些情况(包括道德仁义礼五个层次以及它们的转化)。这些进一步地说明,把《道德经》分成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实在不合理,一是《道德经》对道的阐述主要在四十三章前,而不是三十八章前;二是三十八章前说德处并不少,比如上面所说的常德与水德,以及十章的玄德与二十一章的孔德,三十八章前说了这么多德、而且还是重要的德,凭什么说三十八章前是道经、三十八章开始是德经呢?实际上非常明显,《道德经》是对道、对立统一与德等的交替论述,是道德与对立统一交融的一个整体。因此根本就不应该把《道德经》分成道经与德经,这样分既破坏了《道德经》的整体性,也忽略了对立统一的重要性、忽略了对立统一与道(德)的统一性。如果说分者是古人,其还未认识到对立统一的重要性与普遍性,那么老子对这些却是比较清楚的,一个对老子如此缺乏理解、与老子的差异这么大、对老子如此重要的对立统一思想所知甚少的人竟然乱分《道德经》,这不是太儿戏了吗?这说明他只从字面上看《道德经》,只凭《道德经》中的道德两字就将《道德经》二分,却不知《道德经》还是一部关于对立统一的巨著,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又是理解道德不可缺少的思维与方法等,所以他实在是太缺乏自知之明了!”

“看来您对《道德经》被分为两部分意见不小嘛!”

“因为这影响太大又太坏了,这会误了多少人哪!由于他把《道德经》分成了两部分,因此有许多《道德经》的译者都说《道德经》分成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或说《道德经》分成上篇‘道’与下篇‘德’两个部分,这些说法使《道德经》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等都削弱了,也使人们难以看出三十八章中的上德基本上就是道、难以看出从三十八章到四十二章都是从道说起的、难以看出这几章的内在联系、难以看到这几章还在说道,甚至四十三章仍然涉及道;这些说法还使对立统一的地位下降了,不知情的人们会以为《道德经》只有道与德两个方面,或以为《道德经》主要就是说道德的,对立统一只不过是附属品,而看不到《道德经》是一个道德与对立统一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看不到道德需要对立统一来理解,等等,这样就会影响人们对《道德经》很多章乃至整部《道德经》的理解,而这些失真的理解又会影响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因为《道德经》有巨大的影响,不少人都已经把对《道德经》的理解应用到各自的领域(包括各种理论、实践、生活、处世等许多方面),你们说影响有多大、有多广?!”

“是啊,《道德经》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本身的影响怎么会小呢?肯定不会小的,按照逻辑推理,《道德经》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

“苏菲按照逻辑推出来的结果是理论上的,我爸说的则是实际上的,咋一听,你们俩好象是互补的,但其实却是苏菲在逻辑等方面对我爸所说的形成了支持。”

“哦,不错嘛!想不到肖雅也挺会说的,这倒让我有点刮目相看了!”

“你以为就你会说啊,我也是白骨精哪!”

“白骨精我知道,白领、骨干、精英是吧?”

肖平插了进来:“其实道并不仅仅是自然规律,她还包含着社会的规范等,道德是一个整体,不能随便地把她们分割开来;道是道德、道理、道气等各个侧面的统一,同时也是母子、从道流出一切与返回道(复归)等的对立统一,道是虚无中包含着实物(粒子)的,也是生产一切的玄牝,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对立统一……人们过去只看到《道德经》中的一些对立统一思想与对立统一规律,却没有将对立统一运用于道与德等方面,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道德的理解,而且也削弱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其实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普遍的规律,她适用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她本身与道……道是一切的本原,是虚实、雌雄、黑白、荣辱等的对立统一,也是平淡与深邃奥妙的对立统一(这些见第六、二十八、三十五章等),道是多方面的统一,这正是老子在二十五章中说她是混成的原因。老子在五十一章中说,道生长或生成万物,德畜养(或养育、抚育、护养)万物,在这些文字中似乎可见德有点雌的属性,但道也是知雄守雌的,加上三十四章中的道‘衣养万物’也有养育万物之意,上述的道是生产一切的玄牝更是雌味尽现,所以道与德是有差异的同一,或者说,道与德是一对交叉概念,而这正是道包含德的原由。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看,道流出一切,包括无与有,而无与有都可以用玄字来形容,那么道是生产一切的玄牝并不一定全是雌味,此时,我们就应以雌雄的对立统一来理解道,因为道还是雄主一切的。

实际上从四十章到五十二章是有间断地阐述了母子关系,四十章与四十二章从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道生万物的过程,它们是互补的;五十一章则论述了道与德共同生育万物,而且说了两次,道和德一起生育了万物,以及道之尊与德之贵,这些都说明道德是一个整体:道德尊贵、一起生育万物。五十二章又从认识论角度点出了母子关系,然后劝人守道、堵住欲望产生的途径……这些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交替论述,有人说老子在五十二章中带上了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论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老子这是以母观子的对立统一,这是老子在认识论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我们千万不要误解了。

老子在五十六章中重申说,要堵住欲望产生的各种途径,也不要露出自己的锋芒,要消解纷争,平和自己的光耀而混同于尘世,这样就能走向道;而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已经超越了亲疏、利害与贵贱的世俗观,因此就为天下人所尊重……在这里,老子的和谐、平和、平静、同一与对立统一思想等都展现出来了。老子在四十八章中告诉我们,做学问是知识等一天比一天增加,走向道则是各种欲望与文饰等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到最后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无为时就可以无不为了。而这些正是老子主张远离普通知识、聪明智巧以及巧诈、货利乃至仁义的原因(见十章与十九章),其实老子是主张超越小聪明而走向大智慧、超越普通的德而走向大德与道、超越小利而与道合一得到永生。我们不能只见十九章中的四个绝字就以为老子想抛弃一切文化等东西,对这四个绝字不能绝对地理解,那不是抛弃与弃绝,而是指尽量远离(不绝对的绝决),那还是指超越(这四个绝字既是左右广度上的尽量远离,又是高低上下意义上的尽量远离),这就象佛家表面上否定世俗的很多东西一样,实质上却是指超越世俗,逐渐成为宇宙中的大人。这也说明,老子后来被尊为道家始祖并非偶然,因为老子的很多思想与佛家相通,老子的状态也与众不同,二十章就集中地描述了老子与众人相异的状态。

老子在三十三章中说,死而不亡者寿,这是指心跳与呼吸等停止却没死的一种状态,就象现代瑜伽大师曾经演示过的那样,那是大师让人把仪器接到自己身上,然后进入静定状态,人们把他埋在地下,并盖上土,没多久,人们从仪器上看到了一条直线,显示出瑜伽大师心跳已经停止,由于瑜伽大师已被活埋,所以他的呼吸肯定没了,大家一致认定瑜伽大师已经‘死’了,于是就挖开土,站在两边看,不一会,只见瑜伽大师慢慢地坐起来,然后站起来向大家微笑……这就是死而不亡的状态;我们大家都知道,乌龟的呼吸很深长,动作也慢,这是乌龟能活千年的重要原因,如果生物的呼吸更深长等,生物的寿命就可以非常长。”

“这么神奇啊!让人活埋也没死,这简直太神奇了!……会不会是人们夸张呢?”

“不会的,那是有多国记者在现场见证的,那肯定是事实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么神奇地步的呢?”

“那就要靠坚持不懈的锻练了,比如练龟息,使自己的呼吸越来越深长,久而久之,心跳也会变慢,一直坚持下去就能延长寿命了。”

“您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啊?难道您试过?”

“我确实试过,但具体情况不能说,因为修身界有规矩,有些事不能随便说的。”

听到肖平这样说,苏菲更想知道详情了,她硬要他说不可,肖雅也感到很好奇,她爸从来没跟她说起过,她也催着她爸说,肖平在姐妹俩的夹攻下勉为其难地说道:“有一段时间,我比较专心地修身,后来感到自己的呼吸愈来愈深长,心跳也越来越慢了,我的最好记录可能是每分钟53跳,我还听到过……不说了,多说就不好了。”

姐妹俩好奇地催他说下去,肖平却站起来说:“我请你俩到外面去吃饭吧!”

她俩见这架势只能作罢了,她们没精打彩地去洗手间,过了十多分钟,姐妹俩走出洗手间,苏菲遇到肖平就问:“您平时心跳多少呢?比如说现在?”

“我平时心跳都在70上下,一直比较稳定,现在也在70左右,想要心跳慢可不容易,那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能追求(强求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想让呼吸慢就容易多了。”

这时肖雅过来拉住苏菲的手:“我们去倒垃圾吧!”

“你这是干嘛,硬拉着人家干什么呢!”

“我拉的是人家,与你没关系,你就不要管了。”

“我说错了,现在纠正过来,你拉着我干嘛!”

“世上没有后悔药,说错了就只能认了,你等下次吧!”

苏菲很不高兴,手被肖雅拉住了,她也没办法,就只能跟着肖雅去拿垃圾袋,然后出门。肖平拿上钱,进出洗手间后也出门了,他追上女儿与苏菲,和她们一起去饭馆……

三个人吃完饭回到家,继续两个人听、一个人说《道德经》,肖平拿了一叠纸看了一眼说:“老子在第三章中说,圣人之治是使人们头脑简单纯朴,而填饱他们的肚子;使人们普通的志向减弱,而增强他们的体魄,使民众长久地处于普通知识与欲望都非常少的状态,如此治国就不会出问题了,其实这样治国还有利于人们走向道。老子在八十章中说,使人们吃得好、穿得好、安居又快乐,也不到邻国去串门,过一种简单而舒适的生活,这既是老子的理想国之蓝图,也是对第三章的补充与首尾呼应,老子的设想与对理想国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有利于人们向道的,是老子站在道的角度与层面考虑的,对社会而言也是能天下太平的,这是道与德、个人修身与社会安定等统一的考量,是可供统治者参考的一种设计。

老子在二十九章中说,有人欲取天下而强治之,我看他们是实现不了的,对天下这个神器不能硬来,若强取硬夺,得来也会失去的。因此一切事物之理,是有人在前行,就会有人在后面拖他的后腿;有人歔气燃火,就会有人想吹灭火;有人强大了,就会有人要削弱他;有人坐在车上,就会有人欲把他推下去;所以圣人从中领悟到,应割去过分的欲望、奢侈的享受与太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保持中道才能长久,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老子在第五章中也说,有的人说得很多却屡屡落空,这还不如守中更好些,说话、见闻、知识与政令等都要精一些,只求多与强等没好处。

老子在第九章中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长久保持。金玉满堂,非常难以守住;富贵者若变得骄横,这是自留祸根。事业有成就要注意收敛,这才是符合规律的道理所在。老子在十五章中又重申了不欲盈,这些都提示我们不要满盈,凡事都要注意含藏、留余地、谦下等,而不要走向极端。老子在三十二章中告诉我们,知止就可以没有危险;老子在四十四章中又重申,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上危险,知足则不会受到屈辱,知足与知止都是可以使自己保持长久平安的,也能使自己长久地立足于世、立于不败之地;而过分的爱名利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就可能遭受惨重的损失。老子在四十六章中告诫人们,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欲,而知道到什么程度就该满足了的人,将会长久地满足。老子提出的知足与寡欲实际上是一个相通的整体:寡欲就会知足,知足也会寡欲。老子在三十三章中还指出了‘知足者富’,有人说,老子的财富观决定于主观的知不知足,所以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其实老子的知足是可以常保富贵的(见四十四章与四十六章),这是目光远大、不过分在意眼前与暂时,而且还是平安与富贵等的综合平衡,这是一种系统思维,从分析法等看之才会不理解,主观的欲望与感受等也与主体性密切相关,而主客体又是一个整体,用分析法等看问题是很难把握整体的。把自己的欲望降低一些,就能换来长久的平安幸福,也可能有长期稳定的收入,这是稳妥的、使自己一生平安幸福的长远规划;如果欲望过高,就会不知足,很多事就会做得过分或者太激进、太急躁,这就会为自己埋下隐患甚至马上闯祸,这两种规划一比,孰优孰劣不是很清楚了吗?

知足与寡欲其实和‘少则得,多则惑’等强相关,你的吃穿简单与朴素一些,那平安与长寿等自会来找你,你若什么都想要,就可能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了,一个贪得无厌又不清楚自己的主要需求等在哪里的人,他的人生恐怕会很不妙的;老子在四十二章中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反而可以增加,如果增加它反而可能减损,因此知足与寡欲是和‘少则得’、‘损之而益’等辩证法联系在一起的。老子在七十七章中告诉我们,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所以你的享受少了,天自然会补足你,你根本就不用太过于追求;如果你的享受多了,那么你的健康与寿命等就可能会受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福气是守恒的,你的吃穿等简单又朴素了,你的其它福气自然会找上门来;一个人的享受过多了,他的健康就会受损,严重时寿命也会缩短,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跑不了。因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看来您又是融会贯通了?”

“我是学物理的,所以对守恒律比较熟悉,我经过对有关观点等的仔细研究后,发现《道德经》的七十七章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守恒律,就是在一个人既没有做什么大善事、也没有作什么大恶时,此人一生的总福气是守恒的,如果你的享受少了,天道就会补给你健康或寿命,或者补给你富贵,也可能补给你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等;如果你的享受多了,天道就会剥夺或削减你的其它福气。当一个人积了不少德时,到一定时侯就会有所得,因为德与得是相通的,一个经常积德行善的人,他一生的总福气将会增加,这正是福德这个词的一个内涵;当一个人作了不少恶时,到一定时侯就会有所失,他一生的总福气将会减少。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与‘人在做,天在看’等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些有隐蔽性,不仔细观察与思考等是很难发现的。”

“怎么会有隐蔽性呢?”

“这一是规律之类的东西不象普通事物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它们会有隐蔽性,也就是说,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深藏在各种事物内的。二是人作了恶后,其报应并不一定是马上就来的,因此作恶者感觉不到恶有恶报,日后他的其它福气被天剥夺或削减了,他也感觉不到,他会以为他的其它福气原来就只有这么一点。”

肖雅插了进来:“那么有文化的作恶者也感觉不到吗?”

“首先,有文化的作恶者是少数,这是指有些层次的文化人很少作恶。其次,有些层次的文化人中知道的又是少数,而不知道的大多数人是感觉不到的……”

“您这话怎么让人听不懂啊?”

“哦,是这样,我这里说的知道是指了解乃至有所理解道,而且主要是老子说的道,而不是孔子等人说的道。”

“难道老子说的道与孔子等人说的道不同?”

“是的,孔子等人说的德以仁为最高,而仁在老子那儿比下德还要低,由于道德是一个整体,所以孔子等人说的道比老子说的道明显的低。”

“这么说孔子等人比老子差远了?”

“但低也有低的好处,那就是更接地气,真正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并且勤习之的人毕竟是少数,可我们不能弃大多数人而不顾,大多数人需要有人来引渡,儒家就是做了这个工作,因此儒家也是功德无量的。”

“您这是一种对儒家的理解喽?”

“没错,这是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有些层次的系统,这就需要一个有些层次的道德系统来对应,所以儒道要互补,而不要搞对立。”

“爸,你的意思是道家曲高和寡,儒家则受众广泛,道家只能度少数人,儒家却能度大多数人,儒道两家的互补与合作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儒道互补等是必要的?”

“女儿你很聪明,如果再加上佛家就更好了,所以儒道佛三家的互补与合作等是中国社会的内在需求。”

“您上次说中国吸收佛家思想是由于因果(律),现在所说的算是补充啦?”

“是的,佛家自有佛家的角度与好处,儒道佛三家的互补与合作等可以使中国在这方面更全面、更完整,何况青菜罗卜各有所爱。”

“您的青菜罗卜各有所爱说得很形象,好象一下子就把儒道佛三家互补与合作等的必要性说明白了!”

“没错,我爸这样说就象一个大超市,它品种齐全,随便什么人都能挑到自己喜欢的,这就皆大欢喜了!”

“那我们现在回到作恶者那里去分析,您说作恶者中知道的人很少是吧?”

“是啊,但知道是有各种程度的,那些作恶者对老子说的道与孔子等人说的道往往只是大概了解一下就过去了,这样的知道是不可能有什么感觉的。真正对道进行深入了解的人则不会经常作恶,因为道是非常高深的,能静下心来深入了解道的人很可能是仁义之士(或者再差一些),他们怎么会经常作恶呢?最多是由于知行不一而导致偶尔作恶,但他们作恶后会后悔或自责,他们心里会经常处于斗争之中,这样的人在警察那里也属于可以争取的人,就更不要说儒家等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嘛。”

“我明白了,其实知道是一个有一些复杂性的多义词,其一就是指普通的知道,其二则是了解乃至理解道,而这不仅有各种程度,而且还有老子说的道与孔子等人说的道之别,哎,这是不是知道的内涵啊?”

“是的,你说的其二就是知道的内涵,可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除了老子说的道与孔子等人说的道之外,还有周文王说的道,而周文王说的道可能在孔老之间,这是我根据直觉作出的判断。”

“那么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表里两义呢?”

“没错,但我建议你在中国最好不要说这三个字,因为学者听到你说这三个字可能会以为你对道不了解、更不理解,所以他会挑浅的说给你听,说得深了怕你听不懂,这样的话,你就学不到多少东西了。而在北京等地,有些百姓对这三个字也比较敏感,你说了就可能被人看轻了:这人连道也不知,可能层次很低吧?”

“这么严重啊?”

“因为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高范畴,几千年来的学习、敬仰与薰陶等,道已经刻在中国人的心里、血肉里、骨子里了(在中国,心常常是包括脑的),所以你如果说你不知道,从而使人认为你层次低,你恐怕也没话说。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的范畴,道德在中国也往往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建议你在需要说这三个字的时侯,可以说‘我不太清楚’、‘我不太了解’或‘我不太熟悉’之类的话。”

“那也不致于每个中国人对这三个字都很敏感吧?”

“人有差异这很正常,但你并不了解你遇到的人对这三个字有多敏感,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说这三个字为妙。”

“好的,我记住了,在中国,道是最高的、非常重要的,道德也常常是第一位的。”

“不错嘛,妹子,关键词都被你记住了,可是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刻着道与道德,中国人对道与道德的认同是抹不去的。”

“这也正是我说中国是道德之乡的一个原因,重道与道德是中国的本质特性。”

“您这么说是出于对儒道两家的概括吧?”

“还不止,还有佛家,佛家也非常重视道德因素,但他们不用道这个字,佛家认为宇宙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与‘中国人全身心都刻着道字’显然有同一性,只不过佛家所说的普遍多了。”

“众生?那是什么意思啊?”

“众生就是各种生命,宇宙中一切众生包括各种人与动物,包括外星人、天堂与地狱等处的生命、鬼神等。”

“真有天堂与地狱吗?”

“有啊,那是实施因果律的两个地方,说到这,我真替作恶者感到不值,作恶者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却不知坏事做多了会下地狱,到那时真是受尽苦刑、没有尽头,因为你到时侯想死却不让你死,生不如死与活受罪等词语就是对那时的真实写照。就算你得了几十年的好处吧,到时却将千年万年地受尽酷刑,这笔帐怎么算都是不合算的。而做善事呢?善事做多了就会上天堂,到那时不仅没有苦,而且还快乐自由,你想去哪里就可展翅飞翔,你总不会不想护着儿子、孙子吧?到那时你就可以经常飞去护犊子了,你的儿子与孙子等后代可以吃到别人吃不到的好东西、享受到别人享不到的福,等等,好处真是怎么说也说不完。就算你做了几十年善事吧,到时却有千年万年的各种好处,你说你会亏吗?”

“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

“是的,任何人做善事都自然会有善来回报,作恶就必然会有恶来回报,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躲不了。你做善事时不求回报,反而会有更大的善报,你做了善事后并不自以为是,反而走向了大德、到时就会有大得。我们在上面刚说过《道德经》,对这两行的话应该很好理解,是吧?”

“您这是对《道德经》的活学活用哪!”

“我觉得我爸已经非常接近老子了,我爸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事不要求回报,也不要自以为是,现在看来,这基本上就是老子那里上德的境界嘛!”

“女儿你不要胡说,我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孩,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宇宙中该我敬仰的伟人非常多,我在他们面前只是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而已。”

姐妹俩争着夸肖平,肖平却打断了她们:“由于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必争得面红耳赤的,而应当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利益了万物又有德,这会使自己的福增加,而这正是无私却能成其私(见第七章)的辩证法!有人指责老子这句话是狡诈、是滑头等,这恰恰说明某些人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辩证法,也说明深入对立统一思维的重要性。其实只有真正的对立统一思维才能好生地理解《道德经》,否则就会误会横生的。

老子在二十二章中说,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争;老子在六十六章中又重申了这一点,而这正是争与不争的对立统一。老子在五十章中提示人们,不要靠争夺来保养自己,也不要营养过剩、奉养过度,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这样就能使自己更长寿。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无为是在静定的状态中处理事务,老子在第二章中就说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在六十三章中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我们只要仔细地体味这些词语,就知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超越常态的作为,而且还是与无不为相统一的整体,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辩证的状态或过程,它需要对立统一的思维来把握,顺便说一下,六十三章中的为无为等是对第二章中处无为之事等的前后呼应与补充。

老子在二十七章中用善行、善言、善教、善闭与善结为喻,说明了人们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使自己符合自然,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无可挑剔。老子在十六章中也提示人们,清静无为可以避免凶险,但清静无为并不是消极无为,说这话的人是搞错了。”

“对这个连我也知道了,老子的清静中是包含着作为的,无为则与无不为相连,所以清静无为不能与消极无为划等号,那样理解并不是辩证的,那也不是对立同一的思维。”

“老子在四十三章中说,不言之教与无为之益,普天下能赶上它的非常少,因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很容易地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却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老子在三十六章中告诉人们,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老子在五十二章中则说,守住柔弱才叫强者;而道的作用正是柔弱又微妙的(见四十章),大德也是知其雄而守其雌的(见二十八章)。老子在七十八章中告诉我们,天下最柔弱的就是水了,而水攻克坚强者的能力也最强,弱能胜强与柔能胜刚,这种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可惜人们并不实行(这里又是一个知行不一的问题!)。

老子在七十六章中说,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时是柔软脆弱的,死后就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之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被砍伐摧折。老子在五十五章中说,婴儿骨弱筋柔却精气充足,物壮则老……而这正是老子要人们‘复归于婴儿’(见二十八章)的一个原因,因为老子认为婴儿是前途光明的。

《道德经》是一个尚柔而守低下的体系,老子甚赞水就是一个明证,水既是最柔弱的,又甘愿呆在低下处,默默地奉献,利万物而不争名夺利。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等也是此例。老子还提出大国要谦下,要象娴静的雌性一样以静自处下位,从而胜过雄性(见六十一章);圣人也要处于低下,对民众要使用谦下的言辞,这样才能在民众之上领导民众(见六十六章);善于用人者也对人很谦下,这又是不争之德(见六十八章);天道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见七十三章)……侯王自称孤、寡等其实也是低下反而能在上面统治国家的道理。老子在三十九章中指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由于事物以低贱为本,因此大德就‘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等了(见二十八章),这是守本,其与守道这个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一致的,所有这些都是统一的,这些与前面说过的‘《道德经》是一个重静的体系’也是统一的,总之我们现在可以说,《道德经》是一个重阴柔的体系,其的不争、无为、以退为进、以守取胜、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都是此例(见三十六、六十九、四十五、七十八章等)。但我们不能绝对地理解《道德经》的重阴柔,她的重阴柔是守低反而高的巧妙,以退为进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不争也是天下没人能与他争,无为则是无不为的,所以《道德经》重阴柔的背后是对立统一的思维与结果,其还和道德密不可分,大德是利人的,他们当然不会主动攻击人家,因此就采取退守等策略了,老子也一慈、二俭、三不为天下先(见六十七章),天道利益人物而不害人物,圣人则为而不争(见八十一章)……

老子在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按此来治国,万事万物将会自我化育、自生自长等;如果事物在生长等过程中产生了贪欲,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它的贪欲将会平息,它的贪欲平静了,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老子在第十章中用一系列问句表达了他的观点,他提示人们,爱民治国要无为而治,而不要用强,为而不恃等才是大德,个人的眼耳鼻口等感官则不要多用、不要往外去贪图各种色声味,而要尽量地把它们关起来,从而使自己保持宁静(这儿包括了十二章与五十二章的一些内容,是一种综合)。

老子在五十七章中引用圣人的话描述了无为而治:我无为,民众就自然顺化了;我好静,民众就走上了正轨;我无事,民众就自然富足了;我无欲,民众就自然淳朴了。老子在四十八章中说,治天下不要扰民、不要造事,政令繁多很难治理好国家。老子在第三章中说,不要太尊崇贤才异士,这样可以使民众不争夺功名利禄;不要把珍品奇货看得太贵重,这样可以使民众不做盗贼;不要让人们见到会引起贪欲的东西,这样可以使民众不致于因眼花心乱而作恶。老子在十二章中说,纵情围猎会使人心情放荡发狂,很难得到的货物会使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远离物欲的诱惑而坚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在二十六章中提示人们,要知轻重、守静定,不受美食胜景等诱惑,超然于物外。

老子在四十五章中告诉我们,清静无为者可以做天下的首领;老子在四十七章中说,清静无为者可以不出户就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认识日月星辰等规律,因此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就能知事理,不用双眼看就能明了天道,无为就能办成事。老子在五十七章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就是说,治国要重道德与正气等,用兵要奇巧,治理天下要不扰民、要清静无为。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但实际上《道德经》显然是主述道德与对立统一的,其它内容都是从道德与对立统一中流出或顺带的,比如说治国,老子是提倡无为而治的,而道就是清静无为的……

老子在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们的生存与运作不是为了自己,由于它们无私,所以能长久地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的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与拥护;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这正是无私反而能够成其私!

老子在六十六章中说,若想领导民众,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这是对第七章有关内容的一种重申。

老子在五十一章中说,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道气势力使万物成长壮大、成熟结果,使万物受到抚养与保护;道德生长了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了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上德之所为。老子在八十一章中说,圣人没有占有之心,他们尽力地照顾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们尽力地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老子在七十九章中说,有德的人象持有借据的圣人那般宽容,无德的人则象掌管税收的人那般苛刻刁难……老子在六十章中说,治大国就象烹小鱼,不要频繁地翻动,如果翻弄太多,鱼肉就碎了,治国也是这个道理,统治者不宜太搅扰民众,而要无为而治……老子在七十五章中说,民众之所以难以统治,正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作为,这是对六十章的一种反述。老子在六十五章中说,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就是由于他们有太多的智巧与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来治国,就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来治国,才是国民之福……从老子的一些叙述中可知,在中国曾经形成过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孔子也说过,舜只是庄重地端坐在他的王位上,就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了;这就是说,老子反复倡导的无为而治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在中国已经有效地实行过了、在一个时期内还形成了一种模式,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老子在五十四章中说,将坚守道德的风格在自己的身上体现出来,自己的德就会真实纯正;将坚守道德的风格在家庭中体现出来,家人的德就会丰盈有余;将坚守道德的风格普及到整个乡里,全乡人的德就会长久;将坚守道德的风格普及到全国,全国人民的德就会丰盛硕大;将坚守道德的风格普及到整个天下,全天下人的德就会普遍充足。说到这儿,不禁使人想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是儒道互补的结果呢?

老子在四十九章中告诉我们,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与偏见的,他们以百姓的心愿与意见等为己心。对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得到善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善有善报:我们善待一切人,将会得到善的回报。老子在后面又说,对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老子对因果律已经有所认识了。

老子在五十八章中说,祸福相依,谁知究竟是祸还是福呢?它并没有一定之规,而是随着各种具体情况而定的;正可以变成邪,善可能变成恶,人们看不透其中的道理,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老子的这段话说明,人们对对立统一的把握普遍的不太好,甚至到今天也没有根本的改观。今天很多人主要是形式逻辑等思维,他们并未真正地理解对立统一,因此以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许多严重的缺点,这真是令人惋惜的事。

如果真正理解了对立统一,那么我们看到正面就要想到其反面,比如我们看到利就要想到弊,遇到福就要防止祸,等等,正反两面是会转化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正,而这恰是老子‘其无正’的一意,但这里的正不等于正确,那反也不等于反动,这儿的正与反只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并没有任何其它的色彩。至于‘正可以变成邪,善可能变成恶’则与立场等有关,我们眼中正的东西,在敌人或对手那里就可能变成邪,我好心为他人办了一件事,人却不领情或不理解,以为我想(或在)害他,等等。

《道德经》七十八章中的‘正言若反’是对立统一方面的一种总结,四十一章中的大白若辱与质真若渝等都是它的一种具体表现。但大白若辱还有非常洁白的东西中似乎含有污垢之意,这是大白中含小辱,是正反双方的渗透与包含,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周易古经中的对立统一只是稍微有一点正反双方的渗透等意,黑格尔的对立统一也只是偶尔有一点正反双方的互相包含等,何况黑格尔的互相包含还没有主次,大白中含小辱则既说明了矛盾的主次,又是正反双方的渗透与包含同在的,《道德经》中的一系列‘若’句还表明老子的这种思想是相当稳定与普遍的,所以就这些而言,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比周文王与黑格尔都明显地好,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这一点。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会说的人不等于会用,知道矛盾双方的渗透等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正反双方的渗透等,知行合一是需要长期有效的修身才能做到的……

老子在十一章中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带来便利,‘无’则发挥了其作用。这是老子在有与无的矛盾整体中看到并指出了无的作用,而不见得是把无当作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这儿的有无是指普通的有无,与道的有无两方面不是一回事,我们不要将这两回事混为一谈了。

老子在十八章中说,大道废,有仁义;这与三十八章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等一起,说明儒家的仁义等是保持不住老子的道德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说明儒家的道德比道家要低一些。但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儒家虽然比道家低一些,可他们更接近人民大众,加上统治者需要儒家的学说来巩固统治,因此儒家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所以道家与儒家是互补的,他们一高一低、一静一动(周易就是一个明显偏动的体系)、一柔一刚(周易就是一个扬阳抑阴的体系,而阳与刚密切相关)等等,这些使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

“那么佛家呢?佛家与道家哪个更高些?”

“从寿命等方面而言,佛比仙的寿命可能更长些,佛家修身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可能比道家更好些。”

苏菲在心里盘算了一会说:“我还是想尽早地拜您为师,以便学习您各方面的知识与智慧,您看在我这么诚心诚意的份上,就收下我吧!”

“我也还是那句话,你先在中国走一走、回来再说,中国的能人很多,你还是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再决定比较好。”

“可是我舍不得离开您哪!”

“不要舍不得,我们刚学了辩证法,有舍才有得,要学会放下……”

“但您上面没说有舍才有得啊!”

“老子在四十二章中说的‘损之而益’就可以通向有舍就可得,老子不可能把世界上的概念与范畴都说遍了,这就要靠我们举一反三了,其实‘少私寡欲’等也通向有舍才有得:减少我们的私欲,才能走向道,少私寡欲才能走向大公(道德是一个整体)……”

“德则通得,何况得道也是得,哎,道德确实是一个整体嘛!”

“你非常聪明,从许多方面来看,道德都是一个整体。德又是我们走向道的必要条件,《道德经》二十八章与佛家的一些阐述,以及八仙传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要走向道就要舍、就要放下一些东西,就要损己益人、乃至舍己为人……就是做一个普通人,也要懂得有舍才有得、放得下才拿得起、减少欲望与私利等反而可以使自己的福德增加,实际上舍得这个词就提示了我们这一点。”

“您这又是融会贯通了,您把道家、佛家、周易等都结合起来了?”

肖平笑了一下说:“我们现在说《道德经》中的量变到质变等思想,老子在六十三章中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简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开始的,所以如果想解决难题就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也要从细微处做起……老子在六十四章中说,合抱的树木从细小的萌芽长起,九层的高台由每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起。这些都揭示了一步一步积累发展成了千里之行与九层高台等,大也是由小发展而成的,要化解难题则可以从容易处下手一点一点解决。《道德经》中的适可而止、知止、知足以及不欲盈等也指出各方面都要注意适度,圣人则不极端、不过分、不奢侈(见第九章、三十二章、四十四章、四十六章、十五章、二十九章等),而质量度显然是一个整体。

《道德经》中有不少名言,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还有一些语句则经常被人们引用,比如第九章中的‘金玉满堂’与‘功成身退’、四十一章中的‘大器晚成’、六十四章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七十三章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中国有些话也是出自《道德经》,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从三十三章中的‘自知者明’而来,以德报怨就是从七十九章中的‘报怨以德’而来;《道德经》五十七章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与六十九章中的‘祸莫大于轻敌’等则对历代兵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三十七章等处的‘无为而无不为’等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总之,《道德经》对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对世界也有一些影响……

以上我们说了《道德经》的一些比较主要的内容,其它一些内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这是我为你写的《道德经》通俗读物,你收好吧!”

“真是太感谢您了,您给了我这么多,我该怎样才能报答您呢?”

“你就用成为一代哲人来回报我吧!”

“谢您吉言,我一定好好努力,不让您失望,现在我把这放到卧室去。”苏菲对肖平笑了笑,就拿着《道德经》通俗读物去卧室了。

苏菲回来后,肖平问她说:“上次你说想修身,现在你还想修身吗?”

“想啊,当然想啦!”

“那你现在可以去方便一下,修身前一般都要轻松一下的。”

“好的,我知道了。”苏菲说着就起身向洗手间走去,肖雅想了一下也跟着去了。姐妹俩回来后,肖平让苏菲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轻轻地深长地呼吸、什么也不要想,肖雅则坐在苏菲旁边,也这样做。20分钟后,苏菲睁开眼睛对肖平说:“我做不到什么也不想,这该怎么办?”

“那就专注于某一处,这样,你把双手放在大腿上,呈抱球状,放松手与全身,轻轻地深长地呼吸、意念专注于双手手心,走神了就再回来,再走神就再回来,坚持下去你就会越来越专注的。”

苏菲闭上眼,按照肖平说的做着,30分钟后,肖平见苏菲的状态不错,就放心了,肖雅的状态好象也挺好的。一个多小时后,苏菲睁开眼睛站起来说:“我去方便一下。”

“没事,自然点,放轻松,打坐时想方便就去,不要憋着,回来再继续。”

“噢,我了解了。”

苏菲去洗手间时,肖雅睁开眼睛说:“爸,我手心热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是正常的,是好事,你坚持下去会更好的。”

“爸我知道了。”

苏菲回来后对肖平笑了一下就继续打坐了,姐妹俩勤奋地努力着,肖平很高兴,过了一会,肖雅睁开眼睛起身去洗手间了,她回来后又继续努力。一个小时后,苏菲睁开眼睛起身走向洗手间,回来后她问肖平说:“我怎么方便次数比平时多了?”

“这是正常的,我的一个同道的最高记录是一段时间内10分钟一次,你这是正常的。”

“10分钟一次?那也太频繁了,这么一比,我就是正常的了。”

“你肚子饿了吗?饿了咱就吃,一切都要自然些。”

“我现在还不饿,我再努力一会。”

“请注意,这事既要不懈地努力,又要尽量地时刻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过去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是有些人修身效果并不太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对立统一的状态?”

“是的,修身既要尽可能地时刻保持松静自然的状态,又不要松懈甚至松垮,既要不断地努力,又不要急躁与紧张等。当然,你可以把这理解成是适中、这是中道,但既要又不要之语句说明这是一种对立统一,要与不要同在正是对立统一的表述和结构,何况我们现在的对立统一是与中道统一的。”

“那么人们对立统一的思维普遍的不太好,就会影响人们修身的效果了?”

“没错,儒家虽然也重视修身,可他们基本上没有对立统一的思维,而只有普通的思维与逻辑,所以他们很难有好的修身效果,由于他们没有体验过更好的修身效果,因此以为自己的修身已经很好了。”

“这么说来儒家的修身在实践方面有不足啦?”

“在理论方面也很不足,佛道两家对修身各层次、各阶段的研究与描述很详细,当然一方面,佛家的理论与实践可能比道家更高深,另一方面,道家可能主要是炼气的,佛家则常常是修光的,而佛道两家的共性是修心、修静定等。但我这么说,道家不一定会认同,因为道家也可以说是炼精气神、炼元婴等的,可是心若不静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所以心静仍然是一个必要条件。虽然道家可能是身心双修的,但心静这个必要条件还是绕不过去的。”

“什么元婴啊?听起来就很好玩的样子?”

“确实挺好玩的,但你离那太远了,现在你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入门,然后坚持……”

肖雅的兴趣也上来了:“爸,你就给我们说说什么是元婴嘛!”

“那个离你们实在太远了,还是过几年再说吧!”

“可是您不说的话,直弄得我心里痒痒的,您说这样会不会影响我修身呢?”

肖平看着苏菲那有些狡黠的面容真是无奈:“元婴就是你们将来修身相当有成就的时侯,体内出现一个甚至多个与你自己全息相同的婴儿,他有时比你自己更可贵、更高级、更神通广大……但你们千万不要由于他更可贵等而追求,你们记住,你们在修身时遇到任何好的景象都不要贪恋与高兴、遇到任何不好的景象都不要厌恶与害怕,你们只要继续专注于手心,其它任何事都不要去管,这是打坐的一个原则。我为什么让你们专注于手心呢?因为这有利于女孩子防身,如果你们做得好的话,只要半年到一年,当你们需要防身的时侯,你们用双手快速地推对方胸部,就能把对方推远。至于用多大的力量,你们每个月可以拿同一重物试自己的力气大了多少,到时侯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用全力还是用半力等了,反正既要达到防身的目的,又尽量不要伤着对方,这分寸你们到时侯自己掌握。”

“还有这好处啊!那真是太好了!”

“那是,我爸当然考虑得周全啦!”

“这叫一举两得,现在女孩子学柔道等的不少,其实学打坐可能更好,有些印度僧人遇到老虎,他只要望着老虎,那老虎就会掉头而跑,老虎等动物对自己面前的动物或人的气势等是非常敏感的,当它知道它面对着强者时,它马上就会跑。”

“这么厉害啊!那我到时也能成为女超人了?”

“请记住,不要高兴、不要追求,到时也不能欺负人。”

“对,您说过不要高兴什么的,我会牢记的。”

“那现在是继续打坐呢?还是……”

“继续打坐!这么好的前景干嘛不努力呢?”

“请记住了,不要追求好的前景,也不要追求元婴等,只管轻松安静自然地专注于手心,任何形式的走神都要拉回来,如果你们体内或皮肤有痛痒麻酸热等等各种感觉,你们都不用管它,反正在打坐时,你们只管专注于手心,顺便管一下呼吸,尽量使呼吸深长一些、细匀一些,时而再观察一下自己轻松自然等状态好不好,不够好的话就调整一下,总之这三个方面要注意综合平衡,可以认为这三个方面要以专注于手心为主,因为专注于手心不应有一刻的离开。”

“这么难啊,这让我怎么弄呢?”

“这正是世界的辩证法,好东西往往都有一些难度,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常常很普通。”

“你觉得难就不要弄了呗!”

“你这是什么话?我那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我真的会怕难吗?”

肖平怕她们吵起来,赶紧说:“那我们现在继续?”

“好,继续打坐!”

苏菲说着就坐到沙发上继续打坐,肖平则在旁边轻轻地诱导:“忘掉一切不愉快与好的前景等,只管专注于手心,顺带管一下呼吸的轻松与自然。对,轻轻地深长地呼吸、轻轻地专注于手心,一切都要轻松与自然,你现在很安静,你将越来越安静。好了,我也不说话了,我们大家都安静。”

在一片安静中,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的一个小时就过去了,苏菲睁开眼睛说:“不好意思,我好象饿了。”

肖雅反应很快:“你先去洗手间吧,我给你去弄吃的。”

肖雅见苏菲去洗手间了,这才从沙发上起身去厨房,等到她弄好吃的,苏菲早就已经回厅里了,没过多久肖雅就端着一个盘子,盘子中放着三碗汤圆与三把调羹,她来到厅里说:“大家吃汤圆吧!”

三个人在餐桌上吃汤圆,苏菲不禁问肖雅:“怎么最近吃了两次汤圆啊?”

“因为上次吃的汤圆是芝麻馅的,这次给你换换口味吃肉馅的。”

苏菲没察觉肖雅的意思,就哦了一声,继续吃汤圆,肖平有所察觉了女儿的意思,可他并不想与苏菲发生点什么。有的看官可能会理解肖雅的,她毕竟是防患于未然嘛,是吧!

苏菲吃完汤圆还想继续打坐,肖雅却拖着苏菲去睡觉:“明天再打坐吧,我爸说过不要急躁的,如果你的睡眠不充分,明天打坐会睡着的。”

苏菲听了这话好象觉得有道理,她就跟着肖雅去睡觉了,走到卧室门口,她觉得不对:“我还没洗澡呢!”

“那我陪你去洗澡。”

“你这话就让人听不懂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我的意思是,我陪你到洗手间门口。”

“你不用待我这么好吧?你也太贴心了吧!”

“没事,我陪你去,走啊!”

“你实在是待我太好了!”

“这是我做姐姐该做的,走吧!”

姐妹俩去洗手间了,肖雅目送着苏菲进去,她到厅里去一看,餐桌上的碗不见了,看来是她爸给洗了,于是她去找她爸说话,纯属闲聊,父女俩聊了一会,只见苏菲洗完澡出来了,肖雅迎上去,牵着苏菲的手一起去卧室,她俩去睡觉了。

肖平见状就进出洗手间,然后在沙发上打坐,肖家一下子变得安静异常,只剩下墙上的钟走动的的哒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