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行将结束,为了能给未来的自己一个参考的标的,做个总结。
刚回看了14年的总结”,现在看来,居然觉得有点太过矫情了。也许,这种心态的变化,就是我这一年来所有变化的缩影吧。就像那时写的“过去的所有,是为了给未来埋下一些种子”,我想,一定是这其中的一些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有一些14年做过的事情,15年坚持下来了;有一些14年想做的事情,15年已经开始在做了;有一些14年没想过的事情,15年也突然就那么发生了。
不过,仔细想想,值得总结并写下来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了。
工作
(这部分比较私密,在这里就删掉了,略)
读书
每一年总结,这总该是少不了的。今年少走了很多路,作为弥补就多读了些书。除去一些杂志画册外,一共完成七十七本,还有几本在读,勉强算做是八十本整了。其中以社科专著和科技互联网趋势类的居多,产品设计类和进化心理学类等次之,另外,还有几本小说。
先来个“全家福”
下面是15年我读过的个人感觉最好也是最受益的10本书:
1.《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这本书是2015年的这最后几天才开始读的,却是我一年以来读过的最震撼的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现代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对于战败国和战胜国的民族来说在心理在行为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作者是一个曾长期在亚洲生活的荷兰人——伊恩·布鲁玛,他在这本书中描述了1945年,战争要结束和刚刚结束时,战胜国和战败国社会中得一些模糊、暧昧、灰色地带的生活细节。作者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不受困于具体的地域、语言与文化,他将民族间的各种残暴和仇恨都归结于政治安排,他说“没有危险的人民,只有危险的情境,它不是自然、历史规律或民族性格的结果,而是政治安排的结果。”因此,他对所有不管是战败国最初惨无人道地屠杀,还是战胜国最后毫无人性地报复,都一一揭露。并且几乎在每一个国家,伴随着暴力而出现的,还有旧道德对新的“性观念”的审判。人性,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相似的。
另外,如标题所写,这本书的主要结论是:1945年,现代社会的起点。我们对这个时间点重要性的一度淡化,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时间点是1949,认为那时才是新秩序新生活的开始。然而在最近几年,又有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将1945这个时间点重新强化。我看到这本书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佐证了。至于为什么1945年这么重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零年》。
2.《人类简史》
这本书是在扎克伯格推荐后开始读的,稍微有点厚,却读的异常的快。当我在读完这本书的前面两章后,我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作者的才情和学识,让我深深折服,可以说,在我浅薄的阅读史中几乎从未遇到。
读这本书,读的根本就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宏大的世界观,而我正在一直寻觅着这种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历史。有点像BBC录制过的一个《Big history》的纪录片,不过这本书更深刻,角度更加宏大,有一些更是反常识。详细的内容我就不透露了,只能说:去读吧,读完一定不会后悔的。
3.《必然》
这本书是我在罗辑思维上买的第二本书(另外一本是《图灵传》,还没读),现在已经再读第二遍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虽然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很少有人能总结和归纳的那么详细和系统。
在读的过程中,你的思维可以在不同章节里面来回跳跃,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见地,所谓的思维的自由组合自由链接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了。另外,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读完之后,还能和别人的思路“杂交”一下,启不快哉。。。
4.《信息简史》
这算是一本畅销书,现在看来,其分量远没有其当时所宣传的名声大。但是,作为将我真正带入“比特世界”的两本启蒙读物之一(还有一本是《失控》)来说,其重要程度还是值得我将它放在这个位置的。特别是,当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看到巴贝奇的差分机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转念一想,《三体》里面的“人列计算机”,不就是巴贝奇的思想的一种变相延伸么。这种新的“比特世界观”,对于我来说,有一种刚刚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奇感。正是在这种剧烈地思想交变中,我写了《“三体文明”科技均速发展的人类视角》这篇文章,也算是用信息论构建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吧。
5.《机器人叛乱》
初看这标题,以为是讲人工智能,读了几章后才发现,原来讲的是“演化论”(一般叫做进化论),确切的说讲的是基因和模因(文化基因)。其中关于基因和模因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沿袭自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盲眼的钟表匠》两本书。如果看过这两本书的,这部分的观点也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中讨论“理性”的部分,从笛卡尔的“二元论”,一直到现代了认知科学。又因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在我本科时代一直被当做几何中的公理一样的地位,突然间,我好像找到了演化论和经济学的共同支点,只可惜,我才疏学浅,几次想动笔写都是无米之炊。
6.《发现者》(上、下)
和人类简史一样,这又是不太正统的历史书,分上下两册,共700来页。书里面对很多知识的源头都有探寻,并且在正经的历史著作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甚至很多问题在百科和知乎里面也是找不到答案的,比如关于历法、关于数进制等问题。因此,这本书我做了将近100页的笔记(历史常识匮乏是主要原因)。正是由此书的启发,我才开始写一些“小科普”文章。
7.《增长黑客》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移动互联网的运营、产品等相关从业人员而写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在简书里面有很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简书的搜索功能搜“增长黑客”。
8.《情人》
这书是今年度过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最有感觉的一本,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我在《当你老了》这篇读后感中说的缘分,其二是因为我以前喜欢写偏“意识流”的日志。。。
9.《身体的历史》(卷3)
这是一部3卷的巨著,我只读了第三卷。书主要是论述人类认识身体的文化演变过程,其中有“性观念”道德演变过程,有消费“畸形人”(马戏团)的盛况,有战争对身体的摧残,也有生物医疗技术对身体的治愈,还有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等等。涵盖了众多独特又奇异的角度,作者提供给读者一个审视自己身体的方法论。
10.《零边际社会成本》
这可以算是一部经济学专注,不过其是在构建一个框架,接着推断出在这种框架下的社会趋势,然后在这种趋势下对经济做一个成本预估和决策判断。这本书中的趋势,就是标题所写的“零边际成本社会”,而这个框架,作者认为是一种“通信媒介”、“能源”和“运输”的三大系统所构建的世界整体。而这三大系统,在不远的未来都有可能达到“零边际成本”,从而,基础设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免费而触手可得的。因此,我们在对未来做经济预估和决策时,可以尽量的去考虑利用这些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今年读书最大的进展是,直到到最近(4个月前)才渐渐地感觉到自己对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了,也算是勉强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写字
另外一件事,就是写字了。
大概是因为书读的太杂了,渐渐的感觉到很多东西都凌乱无序地散落在脑海里,就像电脑磁盘里面的碎片,白白的占了那么多空间却完全不能使用。当大脑系统渐渐力感不及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输出的念头。终于,还是憋不住了,开始了。
不算个人心情日志的话,这一年,大概写了20多篇文章,平均每一篇2千字左右。文章分为读后感和小科普的两类,读后感就是我读完一本书后的一些碎碎念,而小科普基本上是东拼西凑了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知识。
虽然以前也会记录一些想法,比如空间的日志和说说,但基本上很难去摆脱一种情绪发泄的预设。那可能根本不能算是输出,只能算是抒怀了。输出,既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
每写一个主题的时候,我总要问自己无数个“为什么”,每次都要问到哪儿找不到答案的哪个问题为止。因此,我总说现在写的东西都是打一个底稿,现在停下的地方,也可能就是以后台阶。
写到这儿,算是基本总结完了。最后再想想,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我世界观的改变。首先,对于那些宏观的问题,我习惯了用全人类的视角去看,比如气候,比如政治,比如文化,因此对我而言,没有政治立场,几乎没有文化偏见。另外,对于那些生活的事物,我逐渐开始学习用产品的思维去观察,追源溯本的好奇心,快速迭代的改良主义,纠结细节的强迫症。
就这么多了,祝各位新年快乐。
2015,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