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原理产生的。
“课程”所组织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通过教育内容的组织,也组织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教学的社会背景。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以“教育内容与学习者之关系”为焦点,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
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阶梯型”。“阶梯型”的课程是一种以“目标一成就一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
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登山型”。“登山型”课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于学习的途径(登山道)。以“主题一探究(经验)一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
(二)两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基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观
“阶梯型”课程编制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为前提的。它把“学习”单纯地视为“反应的习得”或是“知识的习得”;视为一种线性式的个人知识的积累,轻视了相互学习的社会互协过程。“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以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LS. Vygotsky)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一)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编制模式,是同“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与“一元论哲学”,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 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它是基于现代知识生产模式,以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在于摆脱形化的、封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恢复学习的本来姿态:交织着理性、感性与情感的生机勃勃的学习。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促进学生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文化视野看待事物,促进多样的“知识统整”。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特征与误区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分科主义课程为基础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的强势特征愈益明显。第一,它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第二,它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提供了坚实的舞台。第三,它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注人了新鲜的活力。
由于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迷惘和偏差,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取向。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的。这两种课程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编制(生成)模式,构成相互独立的课程形态,我们要求得这两种课程形态的互补,形成“分科与综合并举”的格局,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校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有助于加速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创造,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课程的理想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的新型课程,“合作学习”是它的主要学习方式。如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合作小组,这样,满足了学生个人需求,他们能主动探究。在小组里成员分配工作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创造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