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些天一个过气的数学天才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他是付云皓,之所以说他过气,是因为他18岁时,就曾连续摘得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格竞赛)满分金牌,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可因为在北大就读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在学业上挂科,最终导致无法顺利毕业。之后,他在一个师范学院当起了数学老师,从此无缘高等数学的学术研究。
《人物》杂志盯住了这个拥有一手好牌却打烂了的天才,他身上的话题确实很多:比如少年得志,比如伤仲永,比如天才坠落......这个专访的作者吴同学是个北大毕业的实习记者,文笔老练,对人物的刻画除了记录了其人生轨迹,亲友、老师、学生的评价叙述使得人物的画面感极强,只是配图几乎全是黑白颜色的照片,照片中的付云皓体态臃肿,神情落寞。而看似客观,不偏不倚地字里行间,还是显而意见地透露着作者的轻视和嘲讥:这么一个奥数天才,也只能当了一个师范老师而已。
2
前两天恰逢母校杭州师范大学110年校庆典礼,史上最牛掰校友马云学长也为母校致辞。有一段话说得很是铿锵:“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是,成绩不好的人才会读师范学校,中国应该鼓励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师范,让老师真正成为最受尊敬、待遇最好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这几个字不是写在书上,在写纸上,而是真正写在每个人的心里。”
从小我们总能看到老师身上披戴着的光环,“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便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神气的职业。以至于小学时我,有一天晚上碰上在路边摊吃夜宵的老师,竟也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居然在这样的地方吃饭!
小时候我听过无数关于老师的故事,最老的老师是“孔子”,是个大圣人;鬼谷子天纵奇才,门下有庞涓、孙膑一纵英才;欧洲数学史的几大分支,皆是自高斯一众弟子一脉相承.....所谓“名师高徒”啊,若放在今天,想必这三人都要被人好好嘲笑一番了——明明可以靠才华,偏偏要当“教书匠”。
3
一边是一个实习记者的一家之言,一边是贵为马云的真知灼见。人人都可对于这个记者的观点口诛笔伐,对马爸爸的说话拍手称快,可拍着胸口问问自己,你到底站谁的队呢?
付云皓是不是坠落我们姑且不说,吴记者的调是不是客观公正我们也不论,但我还是能够感觉到,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是多么的主流。即便付老师之后跳将出来力图强调自己对现在的这份职业多少知足,即便看完专访的每个人都对这个记者的论调嗤之以鼻,但我们无法无视,也无法撇开这种不以为然的轻视。
当年我之所以上了师范,是因为我想去的专业分数不够,退而求其次选了师范;也有同学上师范,是因为学师范比较便宜,奖学金也高;我有同事不当老师了,因为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活多钱少,而且做久了觉得个人格局太小;我有朋友择偶的时候,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要找个清贫而琐碎的老师;我曾经咨询旅游时,顾问结结巴巴地跟我说,如果是老师,团费要多交300块......这些,算不算这个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隐隐怀有的恶意?
4
天才当了老师是坠落,那么庸人当老师算是崛起了?不知道如果以后吴记者会不会趋之若鹜地去买天价的学区房;也不知道如果以后他的孩子碰上了付老师教他数学,吴记者会作何感想;更不知道如果付老师又有一次机会能够再选一次人生路,他是否真的还会当一名师范老师呢?有的时候,与其说选择,更多的是一种造化吧。
不过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选择真的有其无奈和不得已,可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选择却总会习惯性地绵延扩散。主流的言论与主流的价值观有的时候并不那么一致,而我们身在其中,最终又会被谁裹挟呢!
其中的道理,我觉得我说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