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为什么我总是烦躁不安,总忍不住责骂孩子?
因为父母太焦虑或是对孩子期待太高。
总想着为孩子必须做点什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
比如:孩子不做作业,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完成作业,
当孩子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帮助时,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进而责骂孩子。
只有父母守住界限,不要想着为他做什么,而是陪伴着他,
等他需要的时候再伸出援手,才能化解心中那份焦虑。
界限不清,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怎么对待都可以。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就会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发火。
所以当自己心中烦躁,想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
先冷静一下,拉开跟孩子的距离,把他当作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人,
就不会肆意向他发火了。
母亲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要缓解母亲焦虑的办法,只有和谐的夫妻关系。
不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对孩子期待过高,都会造成对孩子的愤怒。
没有根据孩子本来的样子,而是根据社会一般标准来衡量孩子,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就焦虑不安。
或是不清楚对孩子的期待,又总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对孩子总有一种不满的情绪。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合理的表达对他的期待。
11.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不行”,怎么办?
在出手干预或者张口之前,先等上五秒钟。
父母太急躁了,总觉得要孩子立刻完成,受不了孩子动作缓慢。
比起耐心的等待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指导建议反而更加轻松。
父母应该意识到,总是冷漠的看着孩子,没完没了的说正确的话并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让孩子更加无法行动。
所以在准备出手干预或张口之前先等上5秒,就会发现孩子的有趣举动。
这5秒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但为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有意识的提高自己耐心等待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2.孩子做的事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有些父母却认为孩子应该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现在社会高速发展,让我们能称心如意的事情太多了。
只是跟事情打交道时,觉得自己很容易就能操控事情的走向,
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任何事情都能如我所愿。
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成长,所以父母很容易在养育孩子时受挫。
父母应该接受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如意。
当然遇到不如意的事的时候,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用,不如好好睡一觉,
等醒来时,也许事情就会有所改变。
13当孩子不听话时,总忍不住想揍他,怎么办?
重要的是努力避免形成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封闭关系。
以前的生活环境可以让母亲有除了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现在的生活方式让母亲与外界隔绝,当心中有愤怒时却无法宣泄,
而孩子成为了母亲宣泄情绪的唯一通道。
母亲应该走出家庭去与外界交往,虽然很难把握交往的距离,但只要肯去探索总会有所改变。
如果母子的封闭关系已经到了精神虐待的程度,还是应该去看见一见专家,
只要能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14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
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
15.当孩子出现“压力信号”时,我该怎么办呢?
比平时更宽容地对待,默默地关怀孩子就可以。
16孩子特别爱撒娇,他以后能自立吗?
只要让孩子尽情撒够娇,之后自然会自立的。
父母担心孩子不能自立,总是绞尽脑汁地考虑让孩子自立,
这样会与孩子的感情产生疏离,孩子会有一种不满足感,会更黏人,
整天缠着父母。
而父母更着急,更会要求孩子自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要打破循环,只有父母充分的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充分撒娇,总有一天孩子会靠自己的力量独立。
只是母亲不应认为孩子缠着自己是件很得意的事,让母子关系过于黏腻,这样就妨碍了孩子的自立。
养育孩子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最好方法,孩子就是"自然",认真观察孩子,自己也就"自然"起来,
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去考虑,陪伴孩子玩耍是一种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浪费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