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控制还是带领?是带领,并且是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1.不越界
界限就是,如果这个行为是我能接纳的,那我可以最大限度的给到你自由,让你有一种自主、自我负责的东西。如果孩子已经干扰到你,那父母要负责地告诉孩子,但不是以一种评判的方式,是表达感受不是发泄情绪。例如说,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声音干扰到了父母,父母如果指责孩子说,你不应该这样,这就是越界。那怎样不越界?父母告诉孩子,我想有一个安静休息的地方,但是你的声音太大了,我没办法休息。通过这种自我需求表达的方式,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觉,他会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2.不受侵犯
受侵犯就是,有些父母会认为,我是大人,我是你妈,我应该让着你一点,我应该无私一点,就算你有一些侵犯的行为,例如踢我一下,打我一下,我忍着。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不断尝试,因为他不知道界限在哪儿,这对孩子的责任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就是为什么溺爱出来的孩子,更容易伤害父母。
3.行为窗口
孩子在学校经历了不开心的事,回到家可能发点脾气。如果这时候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一些帮助,可能就容易指责孩子,你怎么回来就这样?我哪里对不起你了?然后孩子会被带入这个窗口,一起相互伤害。如果父母观察到孩子的情绪,更容易为孩子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
4.自我修复
如果父母能提供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会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例如孩子在学校受了老师的批评,回来会模仿老师的语气批评一下家长,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甚至是陪着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他就很快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相反,如果父母指责孩子“乱发脾气”,他内心不被看见和肯定,可能会加固这种行为。允许孩子情绪的流动,他慢慢接受了现状,内心没有压抑,就会自我修复。
5.允许犯错
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习中文的成功经历,大概都是说错了,身边父母家人都哈哈大笑,坚持告诉你正确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对比下,数学的加减号错误,英语的发音不正确,家长反而会翻脸,告诉孩子,我都叫你多少次了,你还学不会,你别学了。这种推卸责任的方法会让孩子越来越吃力,父母情绪的投射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那还怎么写作业呢?
如果能做到以上五点,做一个成功孩子背后的父母,不仅能让自己有更广阔的精神空间,也能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带领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