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三模块的第四部分《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这节是魏智渊老师的文章,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教材学习与儿童阅读学习之间的区别:
儿童阅读是默会学习,是无意识的;无须运用大量意志力就能进行的浪漫而丰富的学习;通过外部有价值的动作或语言刺激,完成内在的自然的经验建构;需要大量输入;儿童年龄越小,无意学习的比重越大。
教材学习是精确学习,是有意识的;高度聚焦的运用意志力进行的学习;更重视效率,是一种刻意练习,对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要求较高,所以也容易疲惫,需要不断地休息;儿童年龄越大,有意学习的比重越大。
2.在任何领域,无意识学习的数量越多,有意识学习的质量就越高。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无意学习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有意学习的比例。如果有意学习的比例太大,就容易形成“有意识记肥大症”,所学的知识对儿童来讲就过于抽象,难以形成学习效率。儿童在高段和中学,学业成绩不佳,早期阅读量不足,是根本原因。儿童不应该补课,应该补阅读。
4.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承担着不同功能:儿童阅读明确地指向人的,指向生命、生活中的大主题,让儿童通过想象性经历,自居性经历,内在生活得以丰盈,并更有可能获得潜意识中的指引。只有教材学习,或者主要是教材学习,会导致“人”的缺席,走向“知识中心主义”。
不仅知识学习有了背景,而且,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也有做好儿童课程,了鲜明的支撑。知识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鲜明的、生动的。
5.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的互补性: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儿童阅读越丰富;儿童阅读越丰富,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
6.这种双线并进的课程关系,在不同的年级,也有不同的特征。
低段,阅读以绘本、桥梁书和初阶童书为中心,同时以长文挑战作为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识字量,同时让儿童最初的校园生活变得富有意义。
中段,通过海量的童书阅读,刺激阅读自动化能力的形成,为儿童在语文教材中理解篇章奠定语感基础。
高段,通过经典研读,对阅读能力进行深度加工。
这样,在低段,儿童阅读无助于成绩,甚至可能产生影响。在中段,儿童阅读与考试就能够相互支撑,确保不影响成绩,甚至大大地提升成绩。在高段,因为深度加工能力的训练,儿童可以迁移到训练中去,从而让训练达到足够的水平,对考试成绩产生本质的影响。
当然,前提是,无论对儿童阅读还是语文教材,都要有深度的专业的研究。
二、学习心得
读魏老师的文章,总要多读几遍才能领略更多的含义。今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不能绝对地说阅读对学习成绩是促进还是妨碍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来使用阅读这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阅读和教材学习就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并不能立竿见影的促进教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