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勇夫老师给我发信息:“周六我可以来你家做一次家庭作文会议。”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次会议?会上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一家人天天在一起,还要开会,能有话题吗?
孩子爸爸是一名高速公路交警,经常在外地工作。周六他们还要上班。这些年,我和孩子爸爸因为长期两地工作生活,我们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也越来越浅。我也能感觉到:孩子不善表达里,有我们的影子。这些年来,我承担了爸爸和妈妈的双重角色,在工作之外,我既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学校里有什么事我也要随叫随到。但我毕竟替代不了爸爸的角色,所以我发现儿子身上会缺失一点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面对挫折缺乏勇气。
我知道,这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孩子爸爸其实特别关心孩子,他人在外地工作,但心里总是惦记着孩子。
我告诉孩子爸爸:“周六,邰勇夫老师来咱们家给孩子开一次家庭会议,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孩子爸爸没有任何犹豫,他马上跟单位领导请了周六半天假。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两个人观点经常发生冲突,经常争的面红耳赤。但这一次,他无条件地相信了我。要知道,对于一个生性固执的人,这并不容易。
我期待在家庭会议后,看到我们这个家庭的改变。我要记录下这些改变,记录下作为父母,我们自己的成长蜕变之旅。
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是我儿子,一个对作文讨厌等级为“十级”的熊孩子,在这次会议上留下的文字记录。
如果是在这次家庭会议之前,我看到孩子交给我这样一篇作文,我会发飙,孩子的书房里应该山崩地裂了。我会指责孩子:“你这写的什么?乱七八糟!这么不认真,干脆别去读书了!算了,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
但今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没有逻辑、字迹也不规整的作文,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自责。为什么?因为,这是第一次,我如此近距离的走进了孩子的世界,了解到了真实的孩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喜有乐、有兴趣、有厌恶、有害怕、有思考的灵魂。
他不再是一个只需要听话照做的孩子,不再是一个听不懂我话的淘气包。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世界。如果不是这次家庭会议,我不会知道: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叫做“布鲁可、打烟卡、三国杀”;孩子最讨厌的学科是“美术、音乐和体育”;他害怕400米跑、800米、1000米和跳绳,但却唯独喜欢200米,他说:只有200米的长度可以让他感受到起飞的感觉;他最喜欢读的书是《中国通史》;最近让他最开心的居然是他的语文成绩考了78分,因为他从倒数第11名提高到了倒数第15名,他说这对他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我突然发现,我虽然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但我并不了解他。我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不知道他厌恶什么、害怕什么、恐惧什么、骄傲什么、热爱什么?
我的陪伴只是在物理空间的层面,我并没有走入儿子的内心世界。这让我想起,上周末我陪儿子参加邰勇夫老师的“母亲节,写篇作文给妈妈”的写作公开课。当别的孩子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妈妈的故事时,儿子却告诉我:“我想不起来妈妈的样子。” 谁能想象那一刻我内心的感受?因为我就坐在儿子的身旁,儿子却记不起我的样子。 我想:我的陪伴并没有真正走入儿子的内心,我给他吃给他穿,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但对于他的内心,我链接的太少,所以他对我的记忆如此模糊。我在他身边,但我不在他的心里。
当邰勇夫老师在我家的家庭作文会议上,一次次地引导儿子说出、写出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想法,我才发现,我对他了解太少。我突然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作为父母,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开始寻找这种失败的根源,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我发现,小时候,我的爸妈也是这样养育我的。我的爸妈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解决我们的温饱,给我们挣学费上。因为贫穷,我的爸妈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我们的学习,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虽然他们深爱着我们。但他们不善表达,所以和孩子们也没有过多的交流。所以,成年以后,我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特质:我不善交际,没有朋友,不爱去人多的地方,我们家除了少数几个亲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走动。
我想,这应该是孩子性格内向的根源吧。因为,孩子没有从父母身上习得如何跟朋友相处、如何维持人际关系、如何大胆展示。一个孩子,很难习得父母身上没有的东西。一个父母,很难教会孩子父母身上也没有的东西。言传身教,才是教育的本质。
邰勇夫老师用心良苦地在我家的家庭会议上,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参与表达。让孩子做自我介绍,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分别自我介绍。如果不是这次自我介绍,我居然不知道儿子爸爸小时候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不及格;我也第一次知道儿子爷爷参加高考的年份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 原来,我们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未必全然了解。
这样的家庭会议真的很神奇。
一家人聚在一起,既不是刷手机,也不是看电视,也不是打牌。而是我们把目光聚在了一起,看向了那个我们曾经以为非常熟悉的人。我们知道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看到了很多被我们忽略了的重要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情更有意义呢?我工作13年,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会议会务的筹备组织,这些年大大小小参与的会议不下1000次。但我居然错过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会议——家庭会议。
我庆幸,我遇到了邰勇夫老师!我庆幸,我从没有放弃过改变!我们很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难管教,孩子不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性格孤僻、内向、跟父母没有话聊。我们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孩子。但我们很少有勇气去反观自己!“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成绩那么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自信乐观,敢于表达、敢于展示?”除了这些,我们这样认真地问过自己:“我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吗?一切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问过孩子‘你在想什么’吗?”
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11年对孩子的教育。于是,一个居高临下的领导者形象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她不给孩子任何表达的机会,不给孩子任何智辩的可能。就像邰勇夫老师对孩子爸爸说:“‘管教’,这个词语,以后我建议你们不要说了。因为家长的作用从来不是‘管教’,而是引导。”
每一个父母,都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权威,当成管理者,让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行事和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思想硬塞给孩子。当孩子的行为一旦逃离自己的掌控范围,就焦虑、就抓狂、就不知所措。但我们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们想要的就是他们想要的吗?适合我们的,就是适合他们的吗?答案:绝对不!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渴望和热爱。我们不应该过早地限制孩子的思想,让他们去复制父母走过的人生。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管教和控制,而是看见、尊重、支持和引导。父母要做的,是在不断地自我成长过程中,陪着孩子一同成长。我们应该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参与他们的世界,跟孩子在同一水平面上,平等对视、真诚交流。不带任何位高者的姿态,不带任何权威者的威严,就像今天的家庭会议一样,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主张的机会。
写到这里,我听到一阵敲门声。我打开门,是儿子,他昂首挺胸地走向我,手里拿了一个本子,是他今天下午开家庭会议时的本子。他开心地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下午的自我介绍又修改了一遍,我觉得通顺了,我想朗读一遍给你听!”
我认真地看向儿子,欣赏儿子,他大声朗读的样子真帅!我想,这就是今天家庭会议给我的最大礼物!这样的家庭会议,我决定要长期开下去,第2场、第3场、第4场……直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会议,我想那时候我们的爱才开始延续。(文/周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