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安张氏行先门刻碑祭祖】祭文
——拟文:张开
公元二零一九年古历二月廿九日
大美时空,天清地明。张氏儿女,祭祖祀宗。水有源,树有根,一脉相承。浩浩中华,泱泱张氏,后安旺族大姓。后安张氏,源自黄帝第五子挥公。挥公制弓挚网,射猎捕鱼,受赐张姓。肇基内黄清河。历八十世为西汉良公。一百零八世为盛唐九龄公。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远近闻名。弘挥公之德,扬林公之风。行先门,同祖同宗。振藩公,为邻里、为农会奉献付出。振怀公,和睦家族,孝老护幼,舍己为众。为继承先祖之优良品德及福泽护佑,感念先辈的养育教诲。今日,全族齐聚,刻碑祭祖,以表孝意,共祭先祖在天之灵。
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敬。后辈子孙将发扬先祖之美德,秉承祖训,互忠互诚,互尊互爱,互敬互融。内强则外不侵,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为先祖争光,为家族争辉,轻利益重情义荣辱与共,舍小家为大家共兴共荣。
家族兴衰,我辈有责。念血脉相通之谊,思同族同宗之情,我辈当以整个家族利益为重,共创美好未来,家族共兴。都说血浓于水,百言不如一行,以祖宗为榜样,常念家和万事兴,增强团结,家族振兴。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争竞、不计较,互相包容。破除是非之心,丢掉抱怨指责,放下私利,主动担当,乐于奉献,共圆家族团结梦。
后辈的团结是对先祖最大的孝。今昭告先祖:我辈担当,家族兴旺,团结携手,同舟共济,踏踏实实创业,堂堂正正做人,孝敬父母,尊长爱幼,团结友善,同心同德,为家族争光,诗礼传家,以身作则,树名门望族之风。以告慰先祖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附:立碑祭祖的意义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情有义友爱团结的民族,且尊老爱幼崇尚儒家孔孟之道,特别是我们张氏家族中的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的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不分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创下九世同堂佳话的家族。
国家每年举行拜祖大典的意义,是通过庄严肃穆的拜祖活动的仪式感,让全世界华夏儿女的思想瞬间升华、灵魂瞬间升腾、情感瞬间凝聚、内心瞬间觉醒——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同一个祖先、我们同是一家人!
那么,家族对祖先的立碑祭祀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同样是让整个家族的后代后人及孩子们知道,不管从哪里来、不管平时见面多与少、不管认识与不认识,此时此刻瞬间感受到了家族的伟大,瞬间明白了我们都是一家人!
内强则外不侵,兄弟齐心则其利断金。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自己的子子孙孙们和和睦睦,世世代代团结在一起永不分裂。但是,当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以后就慢慢忽略了大家,两代以后的孩子们则更是只知道父母爷爷奶奶这个小家庭,渐渐淡忘了大家族的概念。
我辈们作为当下正逢年富力强,正是家族的中流砥柱,有责任、有义务组织整个家族的子孙后代们,通过立碑、祭祀、续家谱等各类活动,让后代的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家族、了解自己的家族,从而增强整个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子孙后代们都能以自己庞大的家族为荣!
附:《张公艺九世同堂》
河南濮阳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不分家,张公艺老人以“百忍”治家,成就了九世聚族的同居奇观,并创编了流传后世的《百忍歌》:
父子不忍失慈孝,
兄弟不忍失爱敬;……
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派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旌表”,赐匾“雍睦海宗”;588年,隋文帝杨坚遣大使梁子恭“慰抚其门”,赐匾“孝友可师”;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665年,唐高宗李治和丞相张悦微服私访,并亲书“百忍义门”,再次旌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聚集这么多目光,引发这么多关注?这就是位于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桥北张村的张氏家族,而家族的灵魂人物则是一介布衣张公艺。
附:【16句快乐歌】送与缘者共勉
——张氏林公19世孙张胜军(张开)
人生本是快乐的,
争竞计较怎快乐?
是非之心若不破,
抱怨指责怎快乐?
莫怪别人多思我,
自心一变天地阔。
努力未必有收获,
随缘一定好结果。
迷茫只因想法多,
归根结底欲是魔。
份内之事份内做,
份外之事关我何?
不找烦恼不自作,
烦恼不会来找我。
快快乐乐过生活,
人生不争是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