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古代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第一长城”。它东起辽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北起内蒙古的八达岭,南至广西桂林的北山,绵延万里。长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堡垒,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一座举世无双、举世闻名、令世人惊叹的奇迹。长城跨越中国北方12个省份、61个市、100多个县(旗),总长约16571公里。
长城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代开始修建。秦、汉、明三代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筑和整修,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修筑的。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天山,横贯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9个省(区、市),长达数万公里。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并修筑了长城。明朝时,为了防御蒙古瓦剌(今内蒙古西部)的侵犯,明成祖朱棣又组织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的活动。明朝时期修建长城达20余万公里,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组织军民修长城达10余万公里。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被称为“明长城”。
长城的特点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新疆境内,绵延万里。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是由无数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修建而成的。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峥嵘岁月,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它以其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形态多样和历史悠久而闻名。长城在不同时期多次进行过加固和修缮。现在能看到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巩固我国北方边疆、防御西方游牧民族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长城墙体全部用条石或城砖砌筑而成
2.城墙高3米至5米不等
3.城墙上建有垛口、烽火台等建筑
长城与文化
长城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长城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建筑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建造了万里长城,并将这一伟大工程传给后代,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无与伦比的壮举。因此,长城不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长城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和谐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