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写下来之后就觉得有搏眼球之嫌,但实在是因为文化水平有限,想不到什么好名字,就暂时这样吧。
先交代一下我自己的背景,初高中在当地的外国语学校读书,目前在香港读博士,也是双语教学。博士期间也闪现在美国几次。英语水平算是中等,和老美基本的能聊,自己的研究能聊。再往深了,想聊点政治历史,人生哲学什么的,大部分时间就只有听的份了。
但是,这不耽误我喜欢学英语。
因为我个性里喜欢新奇好玩没见过的东西,而通过学英语,我能看到许多许多我没见过的观点,态度,和生活方式,就觉得这个世界简直太有意思了。
我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的,当时是应试式的,先学剑桥少儿英语,然后学新概念。作业通常是背课文,听写单词,抄写单词。导致我现在可以不用思考的拼出来beautiful和restaurant,肌肉记忆。
初中高中的英语都是小班授课,三十个人一个班,上课经常有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卷面上的分数。我还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之类的,得过市里三等奖好像。在这之前,我从未和外国人面对面说过一句话。
到了本科之后,虽然专业是计算机,但是所有的课都用英语教。还记得第一节微积分课,老师上来叽里呱啦一顿极限,求导之类的高级词汇,我几乎都没听懂。只能课后买了中文版的教材,两本书对着看。第一遍先查词,第二遍才能理解专业内容。大概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差不多能跟上了。不过我现在想想,因为要求用英语,导致老师讲的慢,讲的浅,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有限,导致读博士之后很多课都要再自学一遍,这就是后话了。
有一次上课我们和国际学生一起上,正好轮到我做展示,讲完了之后全场鼓掌,一个黑人哥哥给我来了句good job, well done. 那算是我正式第一次和除了外教以外的外国友人交谈。
读了博士之后,到了香港,英语的输入一下子就多了起来,那会儿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口语不够用了。就开始有意识的看美剧,看电影。然后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语言交换的软件,叫HelloTalk,可以和外国人聊天。在这个软件上,我认识了两三个老美,一个芝加哥的banker,一个三藩的designer,还有一个纽约的trade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但都聊着聊着就因为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就淡了。后面因为觉得这个软件无意义的打招呼太多,我就卸载了再也没用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还算地道的表达。知道了“-Thanks. -No problem.”; "-Sorry. -No. You are all good."; "Have a nice day. -You too."
再后来就是自己到美国居住,刚开始真的不太敢说话,生怕自己发音不准,表达不对。记得我第一次在美国坐公交车,我还不知道需要拉一下窗户边上的绳子来告知司机要停车,否则司机就直接默认没人要下车而直接略过这一站。我眼睁睁的看着司机开过了我要下车的站,也不敢说话,灰溜溜的到了下一站才下的车。再有就是在餐厅点菜了,菜单上80%的单词我都不认识,只好用数字或者用手指我要哪个。
但其实两周之后,就开始游刃有余了一点点,也有了一些老美朋友主动来教我英语。印象很深的就是一个朋友拿了各种纸举到我面前告诉我,这是napkin,这是tissue paper,这是toilet paper,简直太可爱了。
现在我人还在美国,虽然还是经常需要站在一个单词面前查词典,但我已经敢自己打电话找保险公司,找银行,找签证机构,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有时候老美说着说着就开始加速,然后我又开始听不懂了。但也没关系,直接“Sorry, what did you say?", "Say that again?",让他们重新说一次就好了。
然而我上一次又意识到自己的英语不行,是我和朋友们去电影院看好莱坞往事,真的是需要看着画面目不转睛,连蒙带猜的看,还不一定看得懂。但也没关系,已经在美国呆了两年的朋友告诉我说非动作片看不懂是正常,因为太多历史文化背景和专业术语了,可以找电影院要字幕,就是可以在你的座位旁边放一个小屏幕,滚动播放字幕。
哦我最近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软件叫趣配音,可以给美国电影电视剧配音,顺便学英语。
英语现在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科目。以后早上听听CNN,晚上配一段音,有空了看一些文学类的书,有机会多和周围人沟通,应该能继续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