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简书。
翻开这本书的序页,第一句话是,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感谢很多事情,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其实,不知从哪天开始,有了感谢自己的意识,感谢自己的这几年。虽无铠甲,却也没有软肋。但确实如书上所说没有感谢过自己的不完美。
我算一个清楚明白自己不完美的人,谈不上优秀,还有太多的缺点。书上说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跟自己真实地在一起,就会深刻地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这之前我从未有此意识,而是羡慕他人的完美,因清楚自己的不完美而不自信。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讲了关于悲伤、愤怒、内疚、嫉妒、羞耻、恐惧以及认识自己。表达的是负能量比正能量更有价值,如果我们打开了以上这些感受的管道,生命力就会在我们身上流动。
长这么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有关心理学,人际关系的书籍。前几年曾想过问诊心理医生,但在老家那个小地方,似乎也没有稍有口碑的心理医生,也可能是自己没有极力寻找,最后不了了之。如今想来,当初竟也没有想到去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就那样让自己放任自流。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去年春节回老家的飞机上,而后在回家那几天看完了。乍看觉得有诸多共鸣,但有很多内容对我也确有点陌生,有点难懂且不易记住。这本书会适时加入一些案例,读的时候虽稍觉得有点乱,但可能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这篇文也是断断续续憋了好久如今才算草草结束。
这里就仅简单谈一些有关“悲伤”。
过去只知道自己有难过、伤心、痛苦的情绪,看过这本书才知心理学上叫悲伤,“专业的说法是哀伤过程,指任何一份失去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悲伤,如果我们让这份悲伤流动,就意味着我们接受了丧失、接受了失去。悲伤的流动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巨大的失去引起巨大的悲伤,而巨大的悲伤在一定的时间内流完,这就是所谓的哀伤过程。”人们必须在面临巨大的失去的时候完成这个哀伤过程,这样才意味着自己接受了自己人生的不幸。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经常和“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谈起这点的时候,书中有个案例,一个女孩过去的人生充满黑暗、不幸,她不想接受这些,结果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就很害怕某些线索会让她想起。也就是说她在和她的人生较劲,她想否认这些痛苦。所以一旦有什么信息让她回忆起她的痛苦,她就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而之后,通过一次畅快的哭泣,她最终承认了她的人生真相,便不再和这个事实较劲。当她接受了这个不幸的事实之后,她的能量就在这个不幸中获得了很大的释放,她就可以真的去思考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对于此我深有体会,似乎确实如此。曾经我也经历过一段很悲伤的事,那段时间或许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我怀疑自己到底是有多么的差,多么的不值得被爱。那时就是所谓的极度的否定自己吧,我封闭自己,常常不出声地哭到筋疲力尽,如今看来,之所以会这样可能也是我自己内心否认、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原因。 直到突有一天内心似乎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面对现实,要接受家人不爱我的真相,虽不像案例中的女孩那样嚎啕大哭过,但可能也是伤心够了,绝望够了吧。朋友背叛可以绝交,家人的关系却没有办法割裂,之后就出国留学了。如今虽然缓和很多,但内心终究有隔阂,直到现在我也承认我谈不上原谅他们,只是可能把一些东西封锁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不再触碰。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我是否至今仍没有真正接受我人生的真相。可能当时的我并没有让我的悲伤流动,没有完成整个哀伤过程,极力抵抗内心的悲伤。而我也是如那女孩一样,害怕让自己想起的线索,所以都尽量回避。
武志红老师说:“你能否让你的悲伤流动,意味着你是否能够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
不得不承认,当时我是没有一点智慧可言,即便现在可能也没有,因为我还是做不好真正让悲伤流动。当悲伤痛苦情绪涌现的时候,我仍旧选择通过各种事情来强制自己分心,极力控制这些情绪,看书、健身、工作,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企图忘记这种痛苦,告诉自己不在乎、不介意,不愿意沉浸在悲伤的状态里,但结果终不尽人意。所谓越控制,越失序。
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写到: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然的某种形式。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他提出了“向思维认同”和“痛苦之身”这两个概念。他说,我们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发展出了种种思维,并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也就是将思维等同于自我,最终令我们陷入思维的墙中,而不能活在当下,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物建立毫无障碍的关系。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用思维来对抗痛苦,最终又爱上思维,这导致了种种问题。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当你悲伤时,你最值得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怎么融为一体呢?当我们遇到悲剧,遇到痛苦时,相信大多人都是首先潜意识的抗拒,不想接受,那自然会悲伤。这悲伤不是外物、不是异己,而是我们自身。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我们不是别的,我们就是悲伤,悲伤就是我们自己。
而事实上,我们试图消灭悲伤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是悲伤便成了异己。我们读书、旅行、看世界,就差告诉所有人我们过的无比开心无比逍遥。然而,武老师的观点却跟之前看过的许多鸡汤不同,他说,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你对抗得越厉害,这个悲伤就成为越重要的异己,并最终体现在我们的人格上,甚至身体上。有了悲伤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哈哈大笑把悲伤给彻底消除的,他只能去拥抱他的悲伤。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接纳它,当能做到这一点时,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但往往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武志红老师建议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对痛苦的洞察力,对痛苦越敏锐,越能承受痛苦。在读研究生期间,他患过抑郁症,而他的办法是当痛苦来临时,保持不动,同时注意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但绝不引导这种变化,他只是看着这种变化而已。有时候他也会难过得不得了,这时可以找朋友聊一会,寻求一下支持。或者,当一种痛苦感受再次产生时,尝试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自己的身体,将注意力安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难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会儿,转化就会发生,这些部位便开始发热,同时思考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和想法,让这些感受、画面和想法自然发展变化。“因为多了这样一个内在的观察者,我可以更敏锐地体会身体的疼痛,但我同时明白,疼痛并不是我,所以反而会有更强的承受力。”
“其实,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忧伤、愤怒、焦虑等都是天然产生的,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似乎是的,经过当时的事情之后,我似乎确实有了蜕变,变的更坚韧,感觉内心更刚硬,或许就是所谓的内心更强大,不管心存怨恨与否,内心似乎萌生出一股劲,撑着你往前走。这些体会好像在这几句话中得到了印证。你不得不承认,每次遇到痛苦之后,我们确实会从中或多或少获得一些成长,即便这个成长的方式不是我们所乐意的,但经历之后确实会迫使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真实的认识。
我们总是期盼自己能成为一个完美之人,也会因自己的不完美而沮丧、自卑。前几天刚好看到张小娴写的一句话,“其实,根本无所谓完美,就连接近完美都没有,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以说,悲伤情绪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他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接纳自己的好与坏,拥抱自己的悲伤。
人生路漫漫,好好修炼吧。
又是有点杂乱的一篇,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