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所谓的电影排行榜还是什么“不得不看的十部惊悚电影”清单上,有一部电影的名字你会常常看到就是《沉默的羔羊》,毫无疑问它是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就凭它1992年获得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5项奖项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为同样做到这一点的一共只有三部电影,其余两部是《一夜风流》、《飞跃疯人院》。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一些恐怖片,看到这部电影评价这么高自然不会错过。可年纪轻轻的我在那个深夜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第二天醒过来的我已经不太记得电影讲了什么故事,除了记得一个叫汉尼拔的人物。第二次接触拔叔是在美剧《汉尼拔》里,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深深迷上了拔叔,又去看了电影《少年汉尼拔》、《汉尼拔》、《红龙》,当然原著小说也没错过,最后发现还有这部让我睡着的电影《沉默的羔羊》没看(之前那一遍忘光了)。有了之前这么多的经验之后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这次不但没有睡觉,反而让将近1点看完的我没有丝毫睡意。(观影提示:这不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看前做些功课不会让你“睡意朦胧”)。
一部以惊悚,恐怖出名的电影怎么会让观众睡着呢?正常的情况不应该是每时每刻都担心有个杀人怪物从屏幕里跳出来吓得观众尖叫捂住眼睛吗?其实这也正是让这部电影和其他平庸的杀人题材的惊悚电影区别开来的原因。后者通常把残酷血腥的画面作为影片的主菜,而对于这部电影而言这些只是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影片对人性以及社会制度深入的探讨和批判。前者不仅恐怖,而且引人入胜,令人心悸,而后者只是令人心悸而已。
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塑造了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反派之一——汉尼拔。从之后连续拍了三部相关电影就可以看出来。其中最大的功劳自然属于凭借16分钟的精彩演出就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而影片中站在舞台中间的不是汉尼拔而是影片中的FBI女探员克拉丽丝(朱迪.福斯特饰演)。
影片主要通过克拉丽丝的视角讲述了和食人魔汉尼拔一起破获连环杀人案的故事,而杀人犯比尔是两人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三个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三个人在童年都有黑暗的过往,三个人都被社会摒弃(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不幸的童年遭遇对人行为的影响)。汉尼拔和比尔因为连续杀人被当成神经病恶魔被人摒弃。而克拉丽丝作为一个女人被警界所摒弃。注意影片的画面仿佛始终在看着克拉丽丝,这是因为摄影机在模仿她周围的男人们审视的目光;而当她进入危险的场所时,摄影机往往在场所内部等着她,而不是跟在她身后。
影片非常擅长运用隐喻的手法表达情感,其中克拉丽丝接近囚室中的汉尼拔时都要爬下一层层楼梯,穿过一重重大门,这象征着汉尼拔身处地狱;验尸官从比尔的第一个受害者的喉咙里取出的舞毒蛾茧象征着重生,隐喻比尔像变成女性的想法;片名中的羔羊或象征着女主,或代表那些受害者,同时也隐喻无知的众生吧;影片由于女议员的女儿被抓而让警察非常重视案情也一定程度暗自讽刺了美国的官僚制度...电影高超的镜头变换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使用在保持惊悚恐怖气氛的同时,又凭借演员出色的演出和精彩的台词对话让人不断思考人心制度的恐怖。前者暂时的让你害怕,而后者随着你越发的思考越发的惊心。
影片中值得思考和分析的细节很多,即使是一个汉尼拔的人物也值得单独分析,在看过了几部相关作品和小说原著的话会让你更好的理解影片。这里提一个大都数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关于电影的封面中间的那只飞蛾代表着蜕变,可以理解比尔的蜕变,女主和汉尼拔的合作之后的蜕变,在这只飞蛾的头上其实是一个骷髅,这隐喻了蜕变前生活的悲惨,而那只骷髅是由7个女人的身体组成的。
关于一点有些人可能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我会喜欢一个杀人狂魔呢?难道我们也是变态?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电影与现实的区别。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害怕还来不及怎么会喜欢。但汉尼拔是一个电影或者说虚拟人物,他杀人,但他同时出身名门,智慧超群,气质高雅,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原著作家托马斯·哈里斯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选择了医生和心理学家两个身份,其实就是想通过这个人物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以希望医治这个社会。他的童年经历,他的种种作案行为,他那接近于完美的人格加上极致邪恶的行为无不在讽刺这个病态的世界。
弱小只会被欺凌,强大才会被尊重,所谓的道德更像是强者统治弱者的工具。我们喜欢这个恶魔一方面是因为安东尼·霍普金斯极其出色的演绎让人物那么真实,就像蝙蝠侠里那个无法超越的小丑一样。另一方面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也想消除那些不公平,那些黑暗,而汉尼拔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