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饭团,是儿童时代母亲留给我的美好记忆。
在老家客家山区,即使粮食不够吃的年代,母亲也会想方设法从生产队调换到一定数量的糯米,除了过年做煎粄外,大部分用来蒸糯米酒。
蒸糯米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井水泡软了的糯米放进大饭桶,把大饭桶放在大铁锅隔水蒸。随着灶堂里柴火熊熊地燃烧,饭桶的糯米逐渐由米变成饭。在这个糯米变成糯米饭的过程中,饭桶盖子与饭桶之间的缝隙会持续飘出阵阵诱人的、让人呑咽口水的糯米香味。
待饭桶的糯米蒸熟后,母亲会揭开饭桶盖子,用同样是木头做的饭勺子,把最顶层的糯米饭拔拉一阵,然后用手抓起滚荡的米饭,用熟练的左手倒右手的动作,滚好一个一个类似题图的糯米饭团给我们兄弟姐妹吃,一人一个,不需要任何菜和调料,我们会把这个大饭团吃的干干净净。因为是准备做糯米酒的糯米饭滚成的饭团,老家俗称酒饭团。
八月份,回福建老家参加最小弟弟的女儿满月喜宴。午饭后,送住县城的华玉姑姑回家后,突然想起老同学说过她在种“酒饭团”的果园做工,大脑顿时兴奋起来。于是,发哥开车,听导航指挥,在贵子岗对面去长居的山坡上找到了这家叫“武平县奇仙布福娜专业合作”的果园。
果园的主人不在,老同学在。因为是中午,果园里没有什么人,老同学华连带着我们参观传说中的“酒饭团”。满山遍野,一排排,一层层,无数棵已经挂果的“酒饭团”藤蔓在棚架上蔓延,在老家八月中午的阳光下,呈现出令人兴奋和赏心悦目的蓬勃生机。
面对我们意外的到来,热情的老同学开心地给我们介绍果园的生产情况。原来,“酒饭团”只是我们老家的叫法,真正的学名叫“布福娜”,俗称“黑老虎”。对于为什么叫布福娜,我不感兴趣,而是对那么可爱的果子为什么叫“黑老虎”产生了好奇。
经过老同学耐心的介绍和解释,这种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吃过的水果,居然有历史故事,竟然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将薛仁贵有关,而且有丰富的传奇内容。
至于酒饭团布福娜为什么又叫黑老虎,与薛仁贵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薛仁贵,大唐左骁卫大将军,年少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生。16岁时,薛仁贵进山砍柴,偶遇一头凶猛大黑虎。逃跑中,出生以来一直不会说话的薛仁贵居然喊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声“救命!”。并从此开口说话,且拥有神力,力能扛鼎。所以,当地人认为薛仁贵是黑虎星转世,前途不可限量。
后来的人生中,薛仁贵也的确做到了上马无敌,下马善治,文武双全。贞观末年,在安市城击破高句丽;显庆三年于贵端城再次击败高句丽军;次年,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石城等地,威猛无比,身经百战。
但是,再好的柴刀,用久了也会生锈,薛仁贵戎马一生,早已病痛缠身。据说大唐皇帝李世民曾在席间说过一句玩笑话:薛仁贵曾一箭穿五甲,如今却是有心无力了。
龙朔元年,薛仁贵带兵追敌于天山,反被九姓铁勒二十余万精兵悍将围困,困于天山深处半年不得出,而援兵又迟迟未到。
由于深山雾气弥漫,寒气逼人,大家纷纷病倒,邪寒湿毒入侵,风湿骨痛折磨,将士们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整日痛苦呻吟,相继病死,兵马剩下不足一千了。
一日,薛仁贵带四位军医,去搜寻药材,越往山上走,雾气越大,寒风越猛,却吹不散浓厚的湿雾,前方十米不见路,胯下白马停了下来,任薛仁贵如何鞭笞,就是不动,还仰天发出惨烈嘶鸣声。
忽然,电闪石鸣,天地震荡,雾气急流,一道黑影,忽隐忽现,虎啸如雷。白马惊慌神乱,不受控制,前蹄一遁,薛仁贵翻身而下,马便跑得不见踪影了。
至于薛仁贵将军接下来的传奇故事,以及作为水果的黑老虎究竟是什么味道,明天再说了。